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北京市東城區深入推進污染防治,走出了一條高標準、精細化治理的新路子,一微克一微克地摳出藍天,繪就一幅精致凈美、舒朗宜居的東城美麗畫卷。
以克論凈 下足“繡花”功夫勾勒精細化治理新路徑
走進西總布胡同,地面干凈整潔,青磚灰瓦的房屋也格外整齊,遠處中央商務區的高樓大廈與古老街巷融為一體,吸引眾多攝影愛好者前來打卡。很難想象,擁有最多“北京最美街巷”的東城區,在2018年時降塵量達8.6噸/平方公里·月,全市排名倒數第二。
創新屋頂清潔抑制揚塵、打造“一刻鐘”響應機制、24小時不間斷揚塵巡查……東城區生態環境治理扎根轄區背街小巷,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揚塵管控“東城模式”,成功地將降塵量改善至連續4年城六區最優水平。
2019年為突破持續降低PM2.5濃度的瓶頸,東城區生態環境局從機制建設抓起,組建了東城區空氣質量改善督查調度中心,主要負責對轄區各街道、各地區、各部門大氣污染防治措施落實情況和工作成效進行督查巡查和指導,并結合轄區空氣質量數據,對污染源狀況進行綜合分析研判,采取巡查、交辦、整改、復核、督查“五步工作法”,處置揚塵問題近25萬件。
聚焦“控揚塵”,東城區率先實現背街小巷機械化清掃保潔全覆蓋,率先將第五立面納入清掃范圍,率先開展24小時不間斷揚塵巡查,建立“一刻鐘”響應機制,將巡查發現的揚塵污染線索第一時間上報至東城環保巡查APP系統,同時移交給屬地街道進行整改,每年平均發現各類揚塵問題線索近6萬余件。
科技賦能 精準定向 扮靚城市“好氣質”
一輛車頂固定著幾種監測儀器的小汽車穿梭在東城區的大街小巷,看似貌不驚人,其實“暗藏玄機”——這是被稱為空氣“偵察兵”的大氣移動監測車,它在移動過程中可連續進行空氣采樣和實時在線分析,“邊走邊測”為區域大氣污染防控提供科學有力支撐。
2020年,東城區生態環境局在全國首創開發使用“車臉識別”系統,并建立起40余萬輛高排放車數據庫,覆蓋執法盲區、盲點時段,分析確定10個高排放車輛途經高頻路段,有效提升設卡檢查效率。實時預警高排放車輛,查處超標車的“準度”、定位重點車的“速度”均得到顯著提升。
東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餐飲單位密度大,油煙排放強度高。東城區生態環境局聚焦“治油煙”,對餐飲單位開展深度治理,完成2400余家餐飲商戶油煙在線監控設備安裝和升級改造工作。開發公眾號模塊和“四查”小程序,及時推送預警、報警信息,建立“平臺監管、街道聯動、部門執法”的運行機制,從“大海撈針”式的反復檢查轉變為有的放矢的“精確制導”,以科技手段創新推動治理方式深層變革。
同時,東城區生態環境局積極探索平房居民油煙改造試點,為2114戶平房家庭安裝帶有油煙凈化功能的家用抽油煙機,為市級部門提高民用抽油煙機排放標準、研究制定居民家庭油煙減排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與參考。
科技賦能助力“氣質”提升正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也悄無聲息地提升了百姓獲得感。
走實共建共治共享之路,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為進一步提升大氣污染精細化治理能力,深化“基層共治理念”,縱深探索大氣污染精細化治理的方向和維度,東城區打造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精品街道,開展全民參與、體系建設、信息化建設等街道試點。拓寬居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渠道,根據街道特點和現有基礎選定東四街道作為全民參與試點、東花市街道作為體系建設試點、龍潭街道作為信息化試點,同時東四、天壇街道全面開展深入綜合治理。
東城區生態環境局組建駐場指導團隊為重點和落后街道“開小灶”,充分激發街道和社區在城市治理中的基礎性作用,深化“基層共治”理念,用好“楓橋式”工作法,引導街道自覺將環境改善納入核心工作。東四街道成立了北京市首支由屬地居民自愿組成、針對胡同平房區環保問題的志愿者巡查隊伍。隊伍通過宣傳、走訪、巡查、盯守、勸阻、上報等方式,重點對胡同平房區域多發易發的裸地、花箱衛生、小微工地、院落清掃保潔等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居民志愿者的參與實現了環保巡查無死角、全覆蓋,將“被動治理”轉變為“主動解決”,有效提升了環境污染治理效率,改善屬地生活環境水平。
東城區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管理科負責人介紹:“在重點街道開展全面深入綜合治理,著力打造精細化精品街道,向街道社區下沉,對空氣質量落后街道進行一對一幫扶,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p>
近年來,東城區PM2.5年均濃度不斷刷新歷史最低紀錄,2021年PM2.5累計濃度同比下降15%,降幅全市最高,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取得歷史性突破。2022年PM2.5累計濃度為33微克/立方米,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2023年,面對氣象條件總體不利和污染排放剛性增加的雙重壓力,東城區PM2.5累計濃度較疫情前的2019年仍同比下降20.5%,較2016年降幅高達53%,藍天“含金量”不斷提升。
新時代邁出新步伐,東城區生態環境局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區定位,以強烈的使命擔當、科學有效的方法、苦干實干的勁頭,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奮力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東城篇章。
[來源:中國環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