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淮南市堅持精準治污,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今年1月至5月,淮南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4.20,同比下降4.8%。其中,PM2.5濃度為4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PM10濃度為79.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6.8%,同比增長5.3個百分點。
淮南市通過科學研判、統籌調度,精準分析污染成因、實時把握動態變化,不斷完善工作機制,突出提升“四效”,推進污染治理工作。
一是突出重點,提升關鍵領域減排功效。根據企業排放在線監控數據,燃煤電廠排放對淮南市大氣污染貢獻突出。為此,淮南市印發了《淮南市進一步推進燃煤電廠深度治理實施意見》,現有火電企業通過優化除塵工藝、調整脫硝設施等深度治理措施,進一步提高污染物去除率。2022年,淮南市20臺燃煤機組在超低排放的基礎上進一步穩定達到超凈排放水平,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分別比國家標準低75%、50%、65%。同時,持續推進工業爐窯深度治理,2022年完成北新建材兩臺沸騰爐“煤改氣”,煤炭消費減量5.15萬噸,工業爐窯除磚瓦窯外全部實現清潔能源替代。
二是多措并舉,推進VOCs治理成效。在生態環境部技術指南基礎上,制定了《淮南市涉VOCs重點行業績效分級技術指南》,對淮南市涉VOCs的全部16個行業實施差異化管控,完成評級企業185家。夏季前完成19家低效VOCs治理工藝企業的升級改造,兩家企業原輔材料替代,為27家VOCs年排放量1噸以上的企業編制“一廠一策”,為4家涉VOCs工業園區編制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一園一案”。同時,督促100余家涉VOCs企業完成兩輪活性炭更換。
三是注重轉化,提升研究成果應用實效。深入開展協同治理“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加快轉化研究成果,指導淮南市精準治理。建立溯源管理機制,專題分析重點區域,綜合應用多維觀測資料和技術手段,深度掌握點、線、面源分布情況,提出管控建議。深入調研淮南本地特色企業、重點污染源,持續優化排放清單,完善煤礦、磚瓦窯、工業涂裝、移動源等重點領域“一行一策”,推進深度治理。專題調研市內高架源,從分布、高度等多角度綜合分析,提出協同管控建議。
四是人技結合,提升污染問題整改時效。一方面,加強動態監管能力建設。建設完成大氣污染防治智慧平臺,集成12套大氣相關在用系統和11類物聯網監測設備數據進行統一管理,強化大數據輔助生態環境管理決策與治理能力。建成固定遙感監測與黑煙視頻抓拍系統,監測機動車200萬輛次。搭建出租車走航監管系統,安裝40套出租車走航監測設備,定量分析道路揚塵。建設環境空氣質量微型監測站605個,實現微站預警、污染源分析。安裝2000套OBD在線監測設備,定期向公安交警部門推送移交尾氣超標案件。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管理工作機制。建立完善會商機制,每日會商調度各縣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跟進問題整改落實情況,預測空氣質量污染形勢,形成“預警—會商—措施—核查—評估”的工作模式,有效應對突發性大氣污染問題。建立完善盯控機制,每日專人值班盯控空氣質量數據,發現異常數據第一時間分析研判,第一時間調度各縣區對相關區域進行巡查。建立完善聯動機制,2022年淮南市大氣辦對問題整改反饋的要求進一步細化,對不同類型的問題明確不同的整改時限,對于燃燒類問題直接調度所屬鄉鎮(街道),確保問題可以第一時間整改到位。建立完善考核機制,修訂了市直部門、縣區、鄉鎮(街道)考核辦法,每月通報市直部門、縣區、鄉鎮(街道)考核情況,并根據考核情況啟動約談,有效傳導大氣污染防治壓力。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