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徽州區PM10平均濃度從66μg/m3下降至37μg/m3,下降44%;PM2.5平均濃度從41μg/m3下降至25μg/m3,下降39%。近日,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公布2023年一季度全省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徽州區一季度PM2.5平均濃度為30ug/m3,同比下降21.1%,PM10平均濃度為40.4ug/m3,同比下降8.8%,實現顆粒物指標“雙下降”。其中,PM2.5平均濃度在全省45個市轄區中排名第一,在全省104個區縣中排名第五,同時,下降幅度在全省45個市轄區中排名第一,排名和下降幅度均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成績。
聚焦全程治,開展工業廢氣深度治理。2017年—2022年,徽州區累計投資2.15億元,連續開展3輪76戶次企業廢氣深度治理工作。在生產上進行密閉化、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在治理上淘汰工藝簡單、效率不高的傳統廢氣治理工藝,建設了復合式廢氣處理設施或催化燃燒(RCO)和蓄熱燃燒(RTO)年等高效治理工藝,實現“兩個90%(廢氣收集率和治理率)”治理要求,年減少VOCs排放量約504噸。
聚焦科技防,建設大氣精細化監控平臺。投資近1200萬元,建成徽州區大氣環境精細化監測監控預警平臺項目,對全區38戶(其中循環園27戶)涉VOCs企業的有組織廢氣排放口、企業廠界濃度、治理設施運行情況安裝遠程監測監控設施158臺套,實現循環園重點涉氣企業“全覆蓋”。同時,循環園“智慧園區”項目投資近350萬元,新建5座區域大氣環境監測站,實時監控園區周邊環境空氣質量。通過監控中心或手機APP,能實時查看企業廢氣排放濃度、時間、總量、趨勢等指標,若出現異常情況,平臺將立即預警短信推送,提醒相關部門和企業排查原因,迅速解決問題。2022年,建成9座區域大氣微站項目,為大氣污染溯源及環境執法提高有力保障。
聚焦源頭控,以更大減排量推動空氣質量改善。實施豐樂河沿岸企業“關停并轉、退城入園、還河于民”,推動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近年來,徽州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累計關停企業47戶、搬遷28戶,淘汰小型燃煤鍋爐25臺,否決不符合產業政策和“兩高”項目89個。實施四輪工業廢氣深度治理,每年減少各類廢氣排放1054噸,園區大氣污染投訴逐年遞減,以更大的減排量,讓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
聚焦長效管,建立聯合監管機制。強化機制建設,定期召開大氣污染防治聯席會議,建立“1+5”聯合監管模式,開發區牽頭,聯合應急、生態環保、住建、消防、市監五部門,常態化開展“三片一線”安全環保巡查檢查。強化環境監測,對全區重點涉氣企業“全覆蓋”開展執法監測,確保企業穩定達標排放,常態化組織柴油貨車路檢路查,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摸排登記和執法抽測,依法打擊超標排放、不正常運行治理設施、篡改或偽造監測數據等行為,公開曝光典型案例。
強化執法查,管控重點領域。深入建筑工地、房屋拆遷、道路運輸、管網建設、非煤礦山等重點領域揚塵污染專項治理;著力抓好秸稈禁燒及煙花爆竹管控,落實全年全域秸稈禁燒,加密巡查頻次,及時發現并制止秸稈焚燒行為,實現秸稈禁燒衛星遙感監測“零火點”的目標;加強餐飲油煙、汽修等行業問題排查整治力度,落實常態化管控措施。
[來源:中國環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