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民航局將啟動航空業進入全國碳市場工作。”日前,在山東省威海市召開的首屆民航綠色發展論壇上,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韓鈞透露了當前民航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的時間表。
全國碳市場已有序運行近兩年,生態環境部屢次表示將逐步擴大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和交易主體,以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如今,航空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已進入倒計時,民航業應當如何提早準備?
七年前成為第一階段重點排放行業
航空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計劃由來已久。
2016年,國家發改委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中,航空業已被納入全國碳排放權市場第一階段的重點排放行業。
然而,考慮到排放量和數據基礎等因素,2021年,全國碳市場首批納入的企業僅限于發電行業,并未出現航空業相關企業。但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中明確,條件成熟后,交易主體將由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擴大至其他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行業。
七年過去,航空業的排放問題依舊令人關注。Bp航空公司CEO唐牧庭告訴記者,目前,航空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到全球的2%,占到運輸行業總排放量的12%,航空業正成為運輸行業最大的單一排放來源。
在國內,推動建立運輸航空飛行活動基于市場的碳減排機制已經成為大勢所趨。2021年底,民航局印發的《“十四五”民航綠色發展專項規劃》中,明確指出要綜合考慮國家中長期低碳發展目標和民航高質量發展要求,有序推動民航基于市場減排機制建設。
韓鈞在論壇上表示,碳市場是助力行業脫碳的重要措施。“我們將積極協調全國碳市場建設主管部門,按照科學合理、內外統籌、風險可控的原則,積極穩妥將民航納入全國碳市場,重點做好航空飛行活動碳排放交易機制方案編制工作。”
地方試點摸索市場經驗
事實上,近年來,航空業納入碳市場的經驗在不斷積累。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副總經理楊光星介紹,各試點省市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根據各地產業發展實際情況和各地溫室氣體控制目標、管理要求來確定行業覆蓋范圍,而部分試點市場便將航空業納入其中。
“例如,深圳碳市場將公共交通列入覆蓋行業,上海碳市場覆蓋范圍中包括航空、機場,廣東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同樣包括民航業。”楊光星表示,地方碳市場的試點為全國碳市場覆蓋范圍擴大探索了經驗。
此外,結合國家碳排放清單的編制工作,生態環境部已經連續多年組織開展了全國航空業的數據核算、報送和核查工作。排放數據的準確、有效獲取是開展碳市場交易的前提,但作為中國民航碳排放監測、報告和核查工作的實施單位,中國航空運輸協會的常務副理事長潘億新認為,盡管相關工作有著比較扎實的基礎,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碳排放報告方面主要存在內容缺失或數據信息錯報的問題,核查報告方面主要存在編寫不嚴謹,對核查方法描述不清晰、章節缺失、文字錯誤等問題。”潘億新介紹道。
民航局、企業、社會組織缺一不可
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腳步漸近,民航業應當如何做好準備工作,把握碳市場發展機遇?
韓鈞指出,民航綠色發展,需要市場與政府兩手發力。民航業要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將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地統一到法治軌道上,為實現民航“雙碳”目標、加快綠色轉型提供堅實的法律、法規和標準支撐。
針對民航業碳排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潘億新建議,航空公司應當安排專人負責工作,加強與核查機構的溝通,而核查機構應加強核查人員對民航相關知識的學習,使核查報告編制更加規范。
楊光星同樣認可這一觀點,他認為,民航企業碳排放管理需要專業的部門以及相關管理制度。在進入全國碳市場前,民航企業可以提早模擬分配、交易過程,以適應全國碳市場交易規則。
同時,楊光星強調了對于碳盤查數據的運用。“航空企業應當對企業、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碳足跡進行計算并認證。根據碳排查數據,企業可以選擇節能減碳技術來實現低碳生產。”楊光星說。
此外,社會組織在航空業納入全國碳市場進程中的角色也不容忽視。中國航空運輸協會理事長王昌順表示,中國航協將繼續貫徹落實民航局要求,進一步加強民航“雙碳”目標實現路徑研究,完善行業能耗與排放統計制度,加強民航碳排放管理系統建設,構建完善的工作機制。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