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召開夏季臭氧污染防控工作座談會,組織者明確提出,參會人員發言時只能講今年要采取的防控新舉措,不能講過去的經驗教訓,更不能講周邊城市對本地的污染傳輸影響。表面上看,這些要求沒什么毛病,會議組織者的出發點要么是想節省會議時間,要么是怕發言者借機推卸污染責任。但筆者卻對這樣的工作方法持不同的看法。
大氣污染防治是一場持久戰、攻堅戰。雖然近年空氣質量得到持續改善,但仍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性階段。幾年攻堅不下的夏季臭氧污染問題、今年一季度全國多地出現的空氣質量監測數據“不降反升”問題等,都時刻在提醒我們不能忽視氣象影響因素和污染物的相互傳輸作用。要高質量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尚有大量累積的污染問題和新生的治理矛盾需要破解。而在這個過程中,階段性的冷靜復盤是非常必要的。
現實中,有些地方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始終處于一種“跟著走”的狀態。對當地累積多年并嚴重影響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污染源問題,沒有真正動腦筋思考是什么、怎么辦;對秋冬季時常出現的重污染天氣成因和夏季反復出現的臭氧污染問題,也沒有做過深入的分析研究,甚至對一些污染問題得過且過,缺乏深入攻堅的責任感、使命感、危機感。理性、具體地復盤一個時段、一個污染過程、一個污染問題,不僅可以科學認知污染成因、污染影響程度,而且通過認真分析查找污染源治理和污染防控工作過程中存在的經驗教訓,可以為下一步明確攻堅方向、創新防控舉措等提供科學支撐。筆者建議,在實踐中冷靜復盤,可以瞄準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一是瞄準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目標做工作。推進空氣質量向好改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是“十四五”大氣污染治理的目標方向。各地應著眼秋冬季防控重污染和夏季臭氧污染防控兩個重點時段的工作難點和堵點,經常性地圍繞一個階段或一次重污染過程,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等辦法,相互交流有益經驗。同時,還可以請專家學者和有經驗的治污團隊,圍繞一個攻堅課題展開專項研究,以期達到“打一仗進一步”的目的,推動當地和區域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二是瞄準知己知彼做工作。大氣污染防治之初,由于科技保障能力相對薄弱,各地對本地和周邊城市社會排放總量底數不夠清楚,導致污染來臨時會出現相互推卸責任的情況。隨著監測能力提升,每個城市的污染底數都能通過科學監測和全社會排放總量統計說得清清楚楚,誰污染誰的問題,已經不是秘密。在這種情況下,相關部門不僅應積極支持污染排放量相對較低的城市,客觀地把周邊城市對本地的傳輸影響擺到桌面上,而且,還應積極鼓勵城市間把外來傳輸影響拿到每一個污染階段、污染過程當中做本底,實施知己知彼的科學防控、精準防控。這樣不僅有利于各地污染防控工作走向科學化,而且有利于促進污染較重城市加快治理步伐。
三是瞄準深度調查研究做工作。無論是復盤一個階段、一個污染過程內在的和客觀的原因和教訓,還是科學理性地認知氣象因素影響與實際工作不夠到位等因素影響,都要堅決克服復盤過程表面化、簡單化的問題。要通過與相關專家面對面、與一線工作者面對面、與市民群眾面對面等方式,開展深度調查研究,冷靜、理性、求是地復盤每一個階段、每一個污染過程的全面、真實情況,把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擺到現實中、聯想到下一步,刀尖向內找不足、挖根源,真正把“天與風”“人與干”“今與昔”的因果說清楚、責任擺清楚,切實制定出深度治理、精準防控的新舉措。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