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聽取省政府關于2022年度全省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2023年環境保護主要目標明確,PM2.5濃度降至32微克/立方米左右,優良天數比率80%左右,國考斷面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比例89%左右。
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介紹,近年來,江蘇全省上下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與2018年相比,在地區生產總值連跨3個萬億元臺階的同時,全省PM2.5濃度下降31.9%,優良天數比率提高4.6個百分點,連續兩年以省為單位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比例提高21.8個百分點,劣V類斷面全面消除;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連續5年保持Ⅱ類,115個長江支流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Ⅲ類,提高26.7個百分點;太湖總磷、總氮濃度分別下降28.7%、8.7%,連續15年實現安全度夏,生態環境質量創新世紀以來最好水平。在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中,江蘇連續3年獲得優秀等級。
總體上看,2022年江蘇全面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環境質量目標任務,但與此同時,全省“重化型”產業結構、“煤炭型”能源結構、“開發密集型”空間結構還沒有根本性轉變,大氣、水環境質量總體上在長三角地區還處于靠后水平等問題不容忽視。
2023年全省環境保護主要目標已經明確:PM2.5濃度32微克/立方米左右,優良天數比率80%左右,國考斷面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比例89%左右,近岸海域優良海水面積比例不低于64.8%;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3%以上;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VOCs排放量下降比例達到國家考核要求。
王天琦表示,圍繞年度目標將重點開展七大工作。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持續鞏固水環境治理成效,縱深推進污染治理“4+1”工程,堅持不懈抓好長江“十年禁漁”工作,持續開展排污口排查整治,提升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到47%,重點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率達100%。聚焦重點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實施新一輪重點企業清潔生產改造,加強港口碼頭、機動車船排氣、餐飲油煙等污染防治,精細化治理揚塵污染,全面壓降VOCs排放。扎實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系統推進自然生態保護修復,持續開展生態安全緩沖區、“生態島”試驗區建設,通過科學、積極、適度的人工干預,為生物棲息、繁衍、遷徙提供良好場所和生態通道。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加快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標準體系,加快建設污水垃圾收集處理、固危廢利用處置、生態環境監測監控設施。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