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首場“部長通道”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指出,對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排放較高的項目,要嚴格審評、把關。部長的講話再次提醒我們注意中西部產業轉移中的生態環境問題。
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我國產業鏈安全穩定和韌性面臨較大挑戰。在擴大內需的背景下,我國需要進一步增強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發揮出產業發展的戰略縱深優勢,通過跨區域梯度轉移形成新的發展格局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東部發達地區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攀升和環境保護約束趨緊,很多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其中就有排放較高的項目,借著產業轉移的“西風”,給中西部地區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帶來了挑戰。
在這樣的形勢下,產業轉移過程中就要堅守底線,大力推動中西部產業轉移低碳高效發展,在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過程中不斷迸發更多生態紅利,在不犧牲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實現“雙碳”目標,杜絕高排放項目在向中西部轉移過程中帶來的“污染上山下鄉”。中西部地區應抓住“雙碳”機遇,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推進新能源基地建設,提升承接高耗能產業轉移的軟環境和硬實力,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將新能源優勢轉化為低碳發展的競爭優勢。
承接產業轉移要發揮比較優勢。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縱深發展潛力巨大,但仍然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產業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區域間產業同質、惡性競爭、資源利用低效、合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應該以“全國一盤棋”的思路,對中西部具體承接的產業作出系統考慮,發揮出中西部地區的比較優勢,差異化承接產業轉移。比如,中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清潔能源,可以重點承接發展資源精深加工、清潔能源等產業,同時建設區域性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中西部地區生產要素豐富、勞動力優勢明顯、市場潛力巨大,可以建設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在產業轉移過程中,東部地區也應該依托雄厚的產業基礎、相對完善的市場機制和豐富的創新要素資源,與中西部地區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過程中,還需要加快完善以碳排放總量和碳排放強度“雙控”為核心的降碳的考核體系。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還不能完全與能源需求脫鉤,尤其是工業發展仍將拉動電力需求增長。產業轉移過程中要科學處理“雙碳”目標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提升降碳效果,讓產業向中西部轉移能夠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中西部地區要根據區域能源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狀況,完善降碳的考核體系。在設置降碳目標的基礎上,協調好中西部地區能耗指標,同時加大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利用力度,有序推進實現“雙碳”目標,避免出現“一刀切”和運動式“減碳”。推動新能源與高耗能產業的空間重組和協同發展,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將高碳排產業轉變成低碳排產業,既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又降低碳排放。
要不斷創新產業轉移模式。產業有序轉移應適應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建設要求,推動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對接合作、區域間產業轉移合作、科技成果跨區域轉移合作等產業轉移合作模式創新,推動區域產業聯動發展。這在多地已經有可借鑒的經驗。重慶市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注重發揮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通過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對接合作,形成了電腦、手機、汽車等完整產業鏈生態。安徽省推進省際合作共建園區,建設蘇皖合作示范區等一批省際產業合作園區,積極推動區域間產業轉移合作。在產業中西部轉移過程中,也可以通過與東部地區的協同合作,加速制造業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同時,積極探索構建技術轉移體系,形成互聯互通的全國大市場,促進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更加高效,技術轉移體制機制更加健全,科技成果擴散、流動、共享、應用更加順暢。優化地區間產業轉移的利益分享機制,不斷推動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產值、收益和用地等方面的利益共享。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