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應陸地上的綠碳,海洋藍碳是近來熱門詞匯。來自清華大學、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等機構的科學家們2日以線上、線下的方式相聚在海口舉行的2022全球科技影響力投資大會氣候發展論壇,熱議中國“雙碳”目標背景下藍碳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林光輝介紹,廣義的藍碳是指通過海洋生物,吸收人類活動排放的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并將其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
“藍碳生態系統可以說是全世界碳循環模式中最復雜的一種類型。”林光輝認為,開發利用藍碳首先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探清藍碳的過程機制,二是準確測算濱海藍碳潛力。對此,他采用衛星遙感、樣方觀測和模型計算等方法,推算海南的紅樹林固有約70萬噸碳。
林光輝還在研究中發現,單一種類的紅樹林,其固碳能力遠低于多種類紅樹林群落。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教授樊煒指出,中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人工上升流”技術,在促進海洋生態環境改善、生產力提升和碳增匯等方面具有優勢。
據介紹,“人工上升流”技術是依托太陽能、風能等互補的供能浮臺,向海底均勻注入壓縮空氣以形成上升氣泡,將海底富含營養鹽的低溫海水帶到表面,以實現增殖漁業資源、增加海洋固碳、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的目標。“我們在山東青島建設了一個150畝示范項目,試驗效果很好,現在已經拓展成5000畝的區域。”樊煒說。
世界自然基金會海洋及塑料項目總監張亦默說,如果不做出改變,到2050年海洋里塑料可能比魚類還多,這將極大影響碳匯?!跋Mㄟ^減少使用塑料,減緩海洋固碳能力變弱的趨勢,同時減少因使用塑料而產生的碳排放”。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