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浙產生的碳減排量能夠通過碳普惠交易平臺,被上海某大型活動購買,用以抵消活動產生的碳排放量,實現碳中和。這在長三角碳普惠聯建體系成熟之后或許能夠實現。”在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孫永平的心中,有這樣一個畫面。
長三角碳普惠聯建的設想源于日前江浙滬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支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一條明確將選取部分統計基礎好、數據可獲得性強的項目和領域先行開展試點示范,推動碳普惠規則共建、標準互認、信息共享、項目互認,借助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既有基礎設施,共建長三角碳普惠交易平臺。
多地碳普惠聯建的提法在國內尚屬首例,碳普惠聯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聯建應當如何建?建成之后又產生什么影響?
聯建的首要問題是核算機制
碳普惠是指為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等的減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和賦予一定價值,并建立起以商業激勵、政策鼓勵和核證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的正向引導機制。當前,我國已有多地探索建立創新性自愿減排機制,但多地聯建的提法尚屬首次。
在孫永平看來,三地在長期的聯建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些合作機制。從決策層看,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能夠決定和決策關系長三角區域發展的重大事項;從協調層看,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能夠協調推進和檢查督促跨區域重要合作事項;從執行層看,聯席會議辦公室和重點合作專題組能夠設立包括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環保等12個重點合作專題,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并推進落實。“這些為碳普惠聯建奠定了基礎。”
此外,三方都有減排的需求和決心。孫永平指出,由于碳市場的“抓大放小”原則,很多中小微企業并未納入碳市場,這就給碳普惠留下廣闊的空間,而長三角民營企業或者說小規模企業比較多,碳普惠需求較大。
有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南方地區聚集了57%的小微企業,其中廣東、江蘇、浙江占據前三位,合計占比達26%。其中,小微企業在長三角地區新增注冊數量最多。而碳普惠平臺建設能夠切實提高小微企業的減排意愿。如南京銀行推出的“鑫減碳”能夠與企業產生的碳排量掛鉤,碳排放額越少,貸款利率越低,能夠促進企業減排。
同時,孫永平也指出,碳普惠聯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碳減排量的統計與核算問題。在他看來,碳普惠把焦點放在了排放量較小且分散的個人和小微企業上,這也就意味著在碳減排量的核算上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這就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碳減排數據質量的問題。“舉個例子,假如我們可以通過步數來兌換綠色積分,但是很難確定步數的來源是上下班通勤還是沒事遛彎,只有前者才能被納入碳普惠的核算之中。”
“同時,個人和企業的碳排放量小,排放源復雜多樣,需要一套科學的、大家能夠認可的方式來進行核算,這樣才能得到更真實的數據。”
另外一方面,亟待解決的還有碳普惠應用場景的問題,即通過減碳行為獲得的積分能夠在哪里兌換或者交易。“設置合適的場景才能對減排行為形成激勵。比如武漢的居民如果能通過乘坐公共交通減排獲取積分,并能用積分兌換機動車過江的許可,滿足應急情況下的過江需求,或者兌換公共停車場的免費停車時長,他們就會積極參與碳普惠。”
統一標準體系是聯建基礎
長三角碳普惠聯建,最核心的問題是怎么建。
在孫永平看來,“統一”是最重要的。“統一納入范圍,統一統計核算體系,統一交易平臺,統一應用場景是三方聯建的重中之重”。
“統一納入范圍指的是個人的哪些行為以及哪類企業能夠被納入碳普惠平臺。”孫永平表示,各地行業分布并不均衡,比如上海的服務業多,江浙的中小制造業多,三方就應當考慮把哪些企業納入碳普惠平臺。
“統一統計與核算體系,統一交易平臺,統一應用場景”,則是建立起一套統一的核算、交易體系。在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循環普惠專委會執行主任、綠普惠創始人陶嵐看來,“統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應當建立基于長三角領域碳普惠的統一標準體系,使得長三角居民踐行各種綠色行為的減排量保持一致。”
此外,陶嵐還從政府、企業和公眾三個層面出發,指出應當體系化、標準化、平臺化推動“政府頂層設計,企業主體參與,公眾廣泛參加”的多元化碳普惠機制在長三角落地。
陶嵐認為,首先應當加強長三角區域政府在碳普惠領域頂層設計,包括碳普惠整體目標、體系建設、管理辦法等方面的協同合作。
其次是利用好多元社會參與機制“碳普惠合作網絡”的優勢,共建區域統一的碳普惠平臺,通過技術手段實現長三角政府間、企業間數據互聯互通,實現個人碳賬戶與政府、制造商、金融業之間的鏈接,助力個人碳賬戶變成綠色資產。
第三是營造長三角綠色低碳生活生態圈,支持彼此核證減排量跨區域消納,支持創新的共同激勵機制,實現個人碳賬戶、碳資產在長三角區域的互認,發揮整合激勵的放大效應。
為區域協同創新提供示范
今年,“碳普惠”和“碳普惠合作網絡”被寫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之中,碳普惠得到充分肯定,真正成為中國國家政策與行動,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碳普惠聯建則意味著把更多主體的減排努力連接在一起,在更大地理范圍、更多行業和更大群體中開展碳普惠,帶來更多的應用場景和更大的減排。”孫永平表示。
陶嵐同樣指出,碳賬戶作為促進綠色生活方式形成的一種創新機制和工具,可以幫助居民以簡便易行的方式參與到雙碳目標的進程中來。
個人碳賬戶在三地的互聯互通,使得居民在長三角體系內踐行減排行為可以被記錄,量化和記錄到一個平臺上,這將放大居民的減碳場景和減碳激勵,讓三地居民共同享受到減碳帶來的好處,這有助于提高長三角居民整體的減排意識和效率,提升綠色公民的素養,培養綠色消費習慣,使綠色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陶嵐進一步指出,如果三地碳普惠聯建建成,將是首個區域聯建碳普惠機制的落地,是推動綠色發展轉型的區域協同解決方案,具有重要的實用性和示范性。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中國角邊會上,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副司長劉鋒介紹,中國政府將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區域、重點城市群,探索減污降碳有效模式。
當前,綠色低碳已經成為全球發展和中國發展的大趨勢,長三角三地碳普惠聯建將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做出的協同創新貢獻,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解決方案。
三地聯建將以點帶面,促進更廣泛的參與,有助于做出品牌效應,為其他地區例如京津冀、大灣區等碳普惠聯建提供寶貴的經驗。
“希望未來通過碳普惠這樣一種機制,倡導低碳生活方式,人人都成為減碳大軍中的一員,做出自己的碳中和貢獻。”孫永平表示。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