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統計核算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為科學制定國家政策、評估考核工作進展、參與國際談判履約等提供必要的數據依據。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的通知。
到2025年,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進一步完善,數據質量全面提高,為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全面、科學、可靠數據支持。
什么是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
現有的碳核算標準、指南、規范等可以分成兩種類型的碳核算體系,即自上而下的碳核算體系和自下而上的碳核算體系。核算的具體方法又有排放系數法、生命周期方法、投入-產出分析等。相對而言,自下而上的核算體系相對較為成熟,即通過對國家主要的碳排放源進行分類,在部門分類下再構建子目錄,直到將排放源都包括進來,其主要特點是自上而下、層層分解。
我們的身邊已經存在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比如個人的“碳足跡”“碳排量”等。當前計算“碳足跡”、測量“碳排量”有產品生命周期評估法和能源礦物燃料排放量計算法兩種方式。以使用汽車為例,產品生命周期評估法從汽車的制造開始,包括制造汽車所用的金屬、塑料、玻璃和其他材料,開車和處置車所用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第二種方法只計算汽車制造、駕駛和處置車所用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
在陸續發布24個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中,其中11個轉化成了國家標準,印發和修訂了發電設施核算指南。未來,各有關部門在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建筑等重點行業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相關國家標準,也會更全面也更科學。
規范統一核算體系的出臺離不開先進科學技術與方法的幫助,5G、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衛星遙感高精度連續測量技術等監測技術、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碳捕集封存與利用、碳匯等領域的核算研究等都會在此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碳核算作為碳中和前置工作,不僅可以直接量化碳排放的數據,還可以通過分析各環節碳排放的數據,找出潛在的減排環節和方式,有利于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