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踐行生態文明理念,養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第五場記者招待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在答記者問時說,生態環境部與中央文明辦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從關注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踐行綠色消費、選擇低碳出行等十個方面引導公眾積極踐行綠色生活方式,被媒體稱為生態環境領域繼大氣、水、土壤三個“十條”以后的第四個“十條”——“公民十條”。
媒體對于“公民十條”的充分關注,說明公眾參與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于2013年、2015年和2016年相繼出臺,被稱為“水十條”“大氣十條”“土壤十條”。三個“十條”的出臺和實施在我國環境保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為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撐。三個“十條”包含了公眾參與的相關內容,在實施過程中得到了公眾的廣泛支持,為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18年六五環境日,“公民十條”發布,總結和提煉了前三個“十條”中公眾參與的經驗,針對公民踐行生態環境責任及綠色生活方式提出了指導性建議。這是在做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的基礎上,持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工作。
生態環境保護為了人民,也依靠人民,公眾參與不可或缺。如果說大氣、水、土壤是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三個主要方面,是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的三大主戰場,那么公眾參與就是污染防治強有力的大后方。
十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政府主導、企業擔責、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的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逐步構建起來。再接再厲做好下一步工作,仍然需要公眾力量的持續支持。
在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中,踐行“公民十條”,是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要求使然,對公民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站在經濟社會發展新的起跑線上,要在新發展階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公民生態環境素養是公民素養在生態環境領域的集中體現,體現著社會文明水平,成為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必備素養。
生態環保成果人人共享,生態環保事業人人有責。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重點已從污染防治轉為預防為主、源頭治理,轉向更深層次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新形勢新要求更加強調內涵發展和群眾獲得感。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是全民所盼,生態環境保護全民行動也必須更加廣泛開展起來。
踐行綠色消費、選擇低碳出行等行為,看似是個人私事,實際關乎生態環境保護成效。充分激發公民生態環境意識、開展生態環保行動,將有力地支持和推動污染防治攻堅成果不斷鞏固,有效促進高質量發展。
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需要全社會不斷增進了解、凝聚共識、共同行動。“公民十條”涵蓋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照著做,其實并不難,根本在于行動,關鍵在于堅持。只要每個人都將生態環保理念真正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中,持之以恒、日積月累,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就能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凝聚成建設美麗中國的磅礴力量。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