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藍天、白云、陽光是河南安陽天氣的“標準配置”,天空通透、空氣質量指數趨向優良,對于安陽市民來說早已稀松平常,“安陽藍”更是頻頻刷屏。
而在前幾年,在全國空氣質量排行榜上,安陽的空氣環境質量時常全國倒數。從排名倒數的“差生”,到躋身全國前十的“優等生”,安陽做了哪些環境改善工作?又是如何逆襲的呢?
9月26日下午,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舉行的“河南這十年”主題系列發布會上,安陽市官方對外通報了該市開展“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所取得的成績。
古都安陽是河南省的“北大門”,是甲骨之鄉、周易文化發源地、紅旗渠精神的發祥地,是豫晉冀三省交界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也是河南省唯一被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聯動的城市。
作為河南傳統老工業基地城市,安陽產業結構重、布局不合理、總量排放大,加上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地勢等因素影響,空氣環境質量曾一度全國倒數。
中共安陽市委書記袁家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針對安陽污染排放量大、空氣質量指標差、影響全省大局的老大難問題,安陽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為解決環保中的難點、堵點問題,安陽聘請國內頂級環保專家,成立安陽市大氣污染防治專家咨詢委員會,出臺《安陽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安陽市城市綠化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為生態環保提供了長久的法治保障。
袁家健介紹,對安陽來說,產業結構調整才是治污之“本”,為此,安陽狠抓結構調整,堅決淘汰落后。在安陽,4.3米以下焦爐全部拆除淘汰,當地還壓減焦炭產能100萬噸。建成區內162家污染企業全部搬遷或關停,依法關停取締小散亂污企業3804家,平原地區實現散煤清零。
同時,安陽強力實施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深度治理,全市累計投資180多億元,為695家企業量身打造“一廠一策”治理方案,提標改造項目8800多個,工業排放總量削減了58%。還對全市重點行業778家企業進行績效分級評定,對相關企業分季節分時段分區域分行業有序實施排放管控。
在“治污”的同時,生態廊道建設也為安陽的環境保護穿上了“防護衣”。
安陽在京廣高鐵、京港澳高速、G341國道建設生態廊道5.9萬多畝,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2.16%,集中整治城市黑臭水體30個,基本實現長治久清,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
如今,電子新材料、風電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加快成長為安陽新的增長點,僅風電光伏裝機規模就達到409.68萬千瓦,居河南省前列。2021年,安陽市成為全國首批、河南唯一的“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城市”。
一系列的艱辛努力,安陽也終于交出環境保護的喜人答卷。
安陽市政府市長高永介紹,2021年,安陽市PM2.5、PM10、二氧化硫、綜合指數改善幅度以及重污染天減少天數、優良天增加天數六項指標取得全省“六個第一”;綜合指數全國168個城市排名進入前10名,改善率居全國第9位。同2015年相比,安陽優良天數增加了54天,曾被霧霾籠罩的天空逐漸被擦亮,“安陽藍”成為常態。同時,安陽的水環境質量改善幅度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全省第1位。
高永表示,今后,安陽市將持續強化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全力以赴打造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安陽。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