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高燒”不退,截至8月14日,成都市連發4天高溫紅色預警。異常的高溫天氣和長時間持續的臭氧污染風險有著緊密的關系,16日,成都市生態環境局邀請成都市“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遠航對本輪污染過程進行解讀。
張遠航分析稱,成都作為超大城市,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目前臭氧前體物的排放仍處于高位。而從大氣環境容量的稟賦看,成都平原在四川盆地這個“大碗”的底部,氣象擴散條件先天較差,雖然不比長江中下游將近45℃的極端高溫,但成都卻容易有各類污染物聚集,難以擴散。在遭遇極端的高溫天氣時,雖大力開展各類污染源的管控減排工作,但啟動黃色預警后的應急減排量疊加因高溫限電帶來的臨時性減排量,均不足以支撐實現不出現臭氧污染天。
張遠航表示,根據氣象部門前期預判,8月初開始,四川省包括成都在內的11個城市均存在連續臭氧污染風險,局部存在中度或重度污染風險。成都市自8月3日零時啟動臭氧重污染天氣黃色預警,這是今年新修訂的臭氧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發布后啟動的第一個臭氧預警。新預案的實施對臭氧污染防控起到明顯效果:預警期間,通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和全社會積極參與,截至8月14日,全市成功爭取到3個優良天,有效避免了全域中度和局部重度污染的發生,臭氧濃度峰值也得到有效控制。
臭氧污染有很強的迷惑性,往往發生在陽光明媚、萬里無云的時候,令人難以察覺,甚至會給人帶來“天氣真好”的錯覺。張遠航建議,臭氧污染來臨時,我們不必談之色變,臭氧污染的影響更多作用于自然界的植物及建筑,對于人體健康來說,只要做好相關防護措施,就無需過于擔心。例如:在高溫午后時段,最好減少外出及室外活動。敏感人群外出需做好防護,規范佩戴口罩,還可佩戴帽子、墨鏡等防護產品。平時應適量增加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增強免疫力,可適當減輕臭氧對上呼吸道的損傷。
另外,張遠航還建議,減少私家車使用,盡量綠色出行,駐車時及時熄火,避免在高溫時段加油等等都是廣大市民力所能及的參與臭氧污染防控的有效措施。
根據最新空氣質量會商結果,未來10日副熱帶高壓仍將強盛維持,高溫天氣還將持續至24日前后,其中18日前后有局部對流天氣,西部沿山地區和偏東區域有所改善,但中心城區臭氧污染態勢還將維持一段時間。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