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日前出臺《環境空氣臭氧預報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這是國內首個環境空氣質量預報技術地方標準。
據了解,自2015年起,針對臭氧規范化預報方法及流程缺失等問題,陜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在多項省部級項目資助下,歷經多年科技攻關和業務實踐,總結臭氧人工預報經驗,研發臭氧人工預報技術,獲授權發明專利“一種環境空氣臭氧預報方法”。
為進一步提高陜西省臭氧預報能力,實現臭氧污染防治時間、區位的精準化,陜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將上述發明專利進行轉化推廣,起草了陜西省地方標準《環境空氣臭氧預報技術指南》。2022年6月,這一《指南》由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正式頒布。
“十三五”期間,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有效推進,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細顆粒物濃度大幅下降,但臭氧濃度不降反升。2015年—2017年,關中地區臭氧濃度連續上升,2017年較2015年和2016年分別上升23.5%和6.2%,首要污染物為臭氧的天數占32.0%,僅次于PM2.5所占的39.5%。
臭氧污染機理復雜且陜西全省尚未全面開展本地化的臭氧污染機理研究,難以制定有針對性的臭氧污染防控措施。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大氣污染擴散條件對污染的程度、范圍和時長進行預判,及時有效開展有差別的防控措施,不僅可以起到污染削峰作用,還可使社會成本最小化。
《環境空氣臭氧預報技術指南》制定了環境空氣臭氧預報方案、工作流程、多模式臭氧預報及結果評估與優選、人工訂正、預報會商等內容及相關要求。
《指南》的人工訂正環節以高精度模式產品為基礎,人工經驗和多級會商雙重訂正為補充,氣象和污染預報效果評估分析為總結提升,首次全面規范了臭氧人工預報流程。
針對人工預報受預報員主觀判斷影響大的問題,細化人工經驗訂正環節,形成了“天氣形勢分析初判臭氧等級”“相似案例對比初判臭氧濃度”“近期實況分析終判臭氧濃度”組成的程序化人工訂正方法。組成的人工預報經驗數據集,使人工預報有據可依。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