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報結果的發布,有助于進一步支撐區域大氣污染的聯防聯控。
明后天(8月16日、17日),安徽及江蘇局部有間歇性陣雨過程,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以良為主,安徽南部、江蘇南部、上海及浙江北部局部有輕度污染。
本周日至下周一(8月21日、22日),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長三角區域持續高溫,中北部空氣質量以輕度污染為主,特別是江蘇北部、安徽中北部地區,南部良至輕度污染。
今天(8月15日),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結果圖上線,未來7天三省一市的空氣質量一目了然:以輕度污染為主,首要污染物是臭氧。
同時,長三角區域地級及以上城市未來1天的空氣質量落區預報也實現了可視化:未來1天,包括上海、蘇州、南通、杭州、金華、合肥、蕪湖等在內的12座長三角城市的空氣質量預計為良到輕度污染。
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圖由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生態環境部門共同發布,這是國內首次由地方層面共同公開發布跨省級行政區域空氣質量預報結果。
空氣污染有區域性、流動性等特征,因此要求各地在污染治理上摒棄“各掃門前雪”的行為,捏指成拳,建立針對污染的區域聯防聯控機制。
近年來,隨著PM2.5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區域性臭氧污染的威脅越發明顯。
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1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1年,16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標天數占到總超標天數的41.6%,超過PM2.5成為“罪魁禍首”。
2019年9月23日,華北平原和珠三角區域首先出現臭氧濃度超標,此后,臭氧污染超標區域進一步擴大并向內陸延伸,29日形成了北起沈陽、南至海口、東起寧波、西至重慶的臭氧污染帶,覆蓋近32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污染帶內臭氧濃度日評價值的平均值超過200微克/立方米。
也是在2019年,5月23日那天,上海出現了全年唯一的重度污染天氣,首要污染物正是臭氧。2021年,長三角地區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標天數占到總超標天數的55.4%。
“今年上半年,長三角臭氧濃度同比上升了7.7%,上海的升幅在10%左右。”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大氣室副主任王茜表示,臭氧污染的區域性特征比PM2.5更明顯,只靠局地的污染前體物減排無法達到理想的空氣質量改善效果,更加需要從區域層面去推進改善。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生態環境監測處四級主任科員盛濤表示,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報結果的發布,為公眾提供了及時便利的便民信息,也有助于進一步支撐區域大氣污染的聯防聯控。
知霾從何而來,方能對癥下藥。強大的空氣污染監測能力是實現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精準預報的前提。
截至目前,依托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長三角區域已實現400多個站點空氣質量常規監測數據、10多個大氣超級站和2000多家重點源在線監測數據的共享。
在此基礎上,2021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率先發布示范區環境空氣質量預報,這是全國首次打破行政區劃的區縣尺度預報。
此后,三省一市生態環境部門持續開展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報會商,按照統一的空氣質量預測預報規范,共同研判未來7天空氣質量變化趨勢,并組織技術研討,細化完善空氣質量預報內容,最終對外發布。
自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后,長三角區域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1年,長三角區域PM2.5平均濃度為31微克/立方米,較2020年下降11.4%;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86.7%,比2020年上升1.6個百分點。
下一步,三省一市生態環境部門還將繼續探索推進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監測預測一體化,共同應對區域大氣污染,持續提升區域空氣質量。
(來源:解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