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近日印發,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乃至到2030年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作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舉措,為減污降碳訂立了具體的任務書和施工圖。這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的重要行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建設美麗中國和清潔美麗世界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充分認識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重大意義
是我國立足新發展階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從世界范圍來看,全球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氣候變化關乎全人類生存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愿意主動承擔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責任、同世界各國一道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為全球環境治理貢獻力量。從國內情況來看,進入新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而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全面綠色轉型的基礎仍然薄弱。這決定了在當前階段,我國既要減污,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根本改善,又要降碳,為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打好堅實基礎,二者缺一不可,同時還要協同增效。
是我國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必然選擇。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這要求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生態環境保護必須著重從源頭上治理;環境治理的深度要大力延伸,加強對高碳能源結構、高耗能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環境治理的領域進一步拓寬,要將治理重點逐步拓展到應對氣候變化等更廣泛的領域。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與常規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過程的特點。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不僅可以同時實現“低硫”“低氮”和“低碳”,將“淺綠”變“深綠”,而且有利于推動經濟結構綠色轉型,實現擴綠和增長。
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持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根本路徑。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通過倒逼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生產更多綠色低碳產品和服務,推動綠色產業發展,有利于形成我國經濟貿易新的增長極和增長點。并且,通過綠色產業鏈和綠色價值鏈優化升級相關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體系,有效統籌國際和國內兩個低碳產品和服務市場的最佳結合點,構建起綠色低碳的國際國內雙循環,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可起到重要支撐作用,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路徑。《實施方案》將工業、交通、城鄉建設、農業等作為重點領域,加強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及生態環境準入管理等源頭管控措施,將對結構調整、布局優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產生積極影響,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美麗中國發揮重要作用。
深入理解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深刻內涵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2021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貫徹落實《實施方案》,必須深入理解和把握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深刻內涵。
一是深入理解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開始認識到減少碳排放可以同時對常規污染物治理產生協同效益,或者實施污染治理可以同時額外減少碳排放。2001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首次明確提出了協同效益/協同效應的概念,即溫室氣體減排政策的非氣候效益。第二階段,認識到減少碳排放能夠同時減少污染物排放,控制污染物排放能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且都能產生健康效益和降低成本。也就是說,除了環境效益外,還能產生社會和經濟效益。第三階段,通過污染物減排與碳減排,在產生環境、經濟、社會等各種協同效益的基礎上,開展協同控制和治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包括清潔能源、消費和生產、可持續城市和社區、氣候行動在內的17項目標,將環境成本與氣候變化控制目標融合在一起,協同控制成為實現SDGs的重要途徑。我國2015年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提出“對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氨等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實施協同控制”,這是減污降碳協同從理論到實踐的重大飛躍。
二是深入理解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三個層面的內涵。首先,減污與降碳必須協同。國內外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減污與降碳具有高度同源性、協同性。《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過程中,在能源、產業、交通、用地四大結構調整和專項治理行動方面實施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根據評估,2018年—2020年,全國 SO2、NOx、一次 PM2.5、VOCs 和氨(NH3)排放量分別約下降367萬噸、210萬噸、125萬噸、218萬噸和99萬噸,同時累計減少CO2排放5.1億噸。其次,減污降碳不僅要協同還要增效。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綜合減少大氣污染與減緩氣候變化的政策與單獨的那些政策相比,可以提供大幅度削減成本的潛力”。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這里的增效,不僅是要實現環境效益,而且要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要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積極推動“增效”,堅決避免“減效”。第三,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對于促進綠色轉型而言,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處于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地位,必須系統推進、形成合力。《實施方案》明確了責任分工,細化了26項任務措施,其中生態環境部牽頭14項工作,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多個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相關工作。
三是深入理解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要避免三個誤區。首先,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政策是生態環境保護和溫室氣體減排真正實現協同增效的有機融合,而不僅是在環境政策中提及氣候減緩和適應相關措施,或者在氣候政策中提及污染防治的簡單拼接。其次,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中的“碳”既包括二氧化碳,也包括非二氧化碳類溫室氣體,《實施方案》提出“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氫氟碳化物管理”和“強化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管控”。另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是生態環境治理與溫室氣體減排的全方位協同,而不僅是大氣污染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同,應擴展到大氣、水、固廢、土壤等環境要素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范疇的協同治理。
準確把握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主要著力點
實現美麗中國建設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是全社會的共同期待,要在不同領域、不同部門、不同區域、不同層次加強協同工作,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緊扣重點領域,強化源頭防控。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嚴格生態環境準入管理,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形成有利于減污降碳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緊盯重點領域,推進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生態建設五大重點領域協同增效工作,把實施結構調整和綠色升級作為減污降碳的根本途徑,強化資源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充分發揮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推動工作取得成效。
二是堅持系統觀念,優化環境治理。持續優化治理目標、治理工藝和技術路線,加強技術研發應用,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固體廢物處置等領域減污降碳協同控制。加大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以及溫室氣體協同減排力度,推進移動源大氣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協同治理。大力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提高工業用水效率和用能效率。合理規劃污染地塊土地用途,鼓勵綠色低碳修復。強化資源回收和綜合利用,加強“無廢城市”建設。
三是鼓勵先行先試,開展協同創新。開展減污降碳模式創新,探索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和樣板。在國家重大戰略區域、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重點海灣、重點城市群,加快探索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有效模式;在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無廢城市”建設中強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要求,探索不同類型城市減污降碳推進機制;鼓勵各類產業園區積極探索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動重點行業企業開展減污降碳示范行動,支持打造“雙近零”排放標桿企業。
四是注重統籌融合,完善政策制度。充分利用現有法律、法規、標準、政策體系和統計、監測、監管能力,建立健全一體化推進減污降碳管理制度,形成激勵約束并重的政策體系。加強協同技術研發應用。完善減污降碳法規標準,推動將協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納入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減污降碳協同管理,研究探索統籌排污許可和碳排放管理,加快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強化減污降碳經濟政策,提升減污降碳基礎能力。
五是加大宣傳力度,講好中國故事。全方位宣傳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作的重要意義和階段性成效。加強國際合作,利用好現有的雙、多邊環境與氣候變化合作機制,拓展和深化在減污降碳領域的合作。協同推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臭氧層保護、海洋保護、核安全等方面的國際談判工作。加強減污降碳國際經驗交流,為全球氣候與環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