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日前召開的2022年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了解到,2021年,天津市空氣質量改善成效取得歷史性突破,實現三個“首次”,即PM2.5年均濃度為39μg/m3,同比下降20.4%,首次進入“30后”;優良天數264天,同比增加25天,優良天數比率達到72.3%,首次超過“七成”;重污染天數7天、同比減少3天,首次降到“個位數”。
同時,全市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從11個增加到15個,12條入海河流水質持續提升,基本實現“總體Ⅳ類”,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基本保持穩定。受污染耕地、建設用地繼續保持安全利用。
天津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溫武瑞在總結2021年工作時說,過去一年,全市生態環境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貫徹執行市委市政府、生態環境部部署要求,堅持統籌謀劃、系統推進,主動服務綠色低碳發展,創新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接續奮斗、不懈努力,實現“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開新局、創佳績。特別是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一切為了提升群眾的生態環境幸福感——找回藍天”案例從全市600個案例中脫穎而出,入選十大典型案例,說明生態環境改善成效贏得了群眾的廣泛認可。
溫武瑞說,2021年,在堅持戰略思維統籌推進“十四五”工作方面,天津市高質量編制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基本完成全面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海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土壤、地下水和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計劃編制,形成了“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的施工圖、路線圖。制定實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行動方案,同步編制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行動計劃,明確重點打好重污染天氣、臭氧、柴油貨車等8個領域污染治理標志性戰役,形成了“1+3+8”的攻堅行動框架。制定實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方案,制定實施“1+6”督察整改方案,梳理分解36項整改任務,明確143項整改措施、301項工程舉措。
在堅持綠色理念服務推進高質量發展方面,堅持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以結構調整為關鍵環節,努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協同做好“雙碳”工作,積極籌備召開全市“雙碳”工作會議,配合制定碳達峰碳中和促進條例。組織完成196家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報告核查,不斷擴大碳排放交易試點企業范圍。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嚴把項目準入關,持續優化粗鋼產能,全年粗鋼產量同比壓減201萬噸。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接續實施“十百千”工程,完善環評審批“正面清單”,政務服務滿意率保持100%。完善執法“正面清單”,強化差異化執法,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特別是強化了點對點幫扶,服務指導產業鏈重點企業、外資外貿企業,優化生產計劃、優化污染排放,既保生產、又保減排,受到普遍好評。
在堅持系統觀念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方面,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以更高標準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堅持“五控”治氣,強化PM2.5和O3協同治理,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推動楊柳青熱電廠燃煤機組深度治理,4家鋼鐵企業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石化、汽車制造、制藥等行業158家企業鞏固提升績效A級、B級水平。推動750家VOCs治理設施低效企業完成升級改造。淘汰5.3萬輛老舊機動車。持續實施道路掃保、裸地治理。
堅持“四措”治水、“三招”治海,強化陸海統籌、河海共治,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推動改造14個雨污合流制片區、1485處雨污錯接點,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基本實現全覆蓋,廢水排放企業及污水處理廠排放達標率接近100%。建設海灣監管信息平臺,推動1035個入海排口規范整治,建成海洋環境應急物資庫。
堅持“兩控”治土,強化農用地、建設用地風險管控,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開展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全面推進耕地分類管理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完成8000余眼地下水監測井調查評估,基本摸清了“家底”。積極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完成63處農村黑臭水體的治理工程。
在堅持生態優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原則,從加強監管、助力修復、幫扶創建上發力,著力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嚴格生態保護監管,開展生態紅線監管試點,完善生態紅線觀測網絡。持續深入推進“綠盾”行動。推進生態修復工程,助力推進“871”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全市生態狀況指數持續保持良好,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碳匯能力不斷提升。推進生態示范創建,寶坻區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西青區辛口鎮成功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海河(河北區段)入選全國18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此外,溫武瑞還在會上分別總結了全市生態環境系統過去一年在堅持底線思維守好生態環境安全底線、堅持改革創新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堅持全面從嚴打造生態環保鐵軍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與取得的成效。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