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雙碳”一詞入圍2021年度中國媒體的“十大流行語”。這個在2020年對很多人來說還相對陌生的詞匯,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積淀,在2021已經成為很多產業的風口和潮流。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是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瞄準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重要一步棋。這步棋如何走好?可以怎樣走?近日,一些青年科學家在冬日的北京開展了一場為期兩天的交流和探討。
從“綠皮車”走向“高鐵”,科技創新讓碳排放明顯下降
低碳正成為全球浪潮。“盡管如今零碳、雙碳成為熱門詞匯,但實際上從全球范圍角度來說,目前仍有30億人無法享受到現代化的能源服務。有人覺得用煤炭不清潔,但現實是,有些人甚至可能連煤炭都還沒有用上。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到2030年,全球仍將有6.5億人無電可用,當中有90%的人住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 曾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塔夫茨大學弗萊徹學院和清華大學BP清潔能源中心從事博士后研究,現任法能(Engie)中國執行副總裁的劉恒偉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人人都可享有可持續能源,這兩個目標也是推進全球能源轉型的根本驅動力所在。
當談及科技創新在實現碳中和目標中的重要性時,“碳中和目標背景下全球科技創新青年科學家沙龍”上的多數學者代表感觸頗深。
路躍兵就是其中一位。“我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是否了解上世紀70年代的綠皮火車。那個時候,火車一進山洞,前面的火車頭燒的煙就全部排入了車廂,污染排放相當厲害。現在大家乘坐的高鐵,低耗能低污染,人們看不到從前的濃煙,聞不到刺鼻的味道,技術發展給現代出行方式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也為碳減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用他的話來說,他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到國際企業卡特彼勒公司、福特汽車公司、法國阿爾斯通,再到如今的液化空氣(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他的工作履歷表見證著國內外碳減排技術的發展。
“2005年,我參與的一個項目就是做中國第一列高速鐵路系統技術轉讓。當時世界上技術排在前三位的,一是德國西門子,二是日本新干線,三是法國阿爾斯通。在前兩家都難以實現轉讓技術的情況下,我們說服了阿爾斯通進行技術轉讓,因此見證了中國第一列高速鐵路的誕生,見證了中國制造的歷史,也見證了低碳技術在我國交通領域的靈活應用。現在提到高鐵,不少國家正在向我們學習,這就是成長與蛻變。” 路躍兵說。
“走出去”,為澳洲Millmerran燃煤電廠提供“碳捕集”技術
在各國積極探索碳減排技術的征途中,我國碳排放技術也在有序發展,讓一些發達國家前來尋求交流與合作。
為加強碳達峰碳中和前瞻性研究和戰略性布局,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統籌研究資源,在央企中率先成立碳中和研究所。華能碳中和研究所依托華能能源研究院,開展了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方向、演進規律、關鍵路徑和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工作。
冬日一早,記者來到北京昌平的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來到傳說中的“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實驗室”一探究竟。
走進實驗室,幾位穿著白色工作服的博士生分別坐在儀器設備前,緊張地忙碌著。“我們的實驗室做的是燃煤電廠燃燒后二氧化碳捕集研究。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即CCUS技術,是一項新興的、具有大規模二氧化碳減排潛力的技術,火電機組應用燃燒后捕集技術是煤電未來實現低碳環保發展的重要途徑。現有燃煤電廠加裝二氧化碳捕集設施后,可以把二氧化碳從煙氣中分離,分離得到的二氧化碳可以得到進一步的利用或者封存,達到減排溫室氣體的作用。”實驗室的工作人員鄭棹方告訴記者。
在這個80后、90后居多的實驗室,雖然團隊的人員組成相對年輕,但進門的右邊有著顯眼的一整面“專利墻”。在這個實驗室里誕生的一項項成果獲得了國內外各項專利,這支低調、年輕的團隊正帶領著中國技術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
“為驗證技術水平,實驗室參與了挪威國家石油公司主導的百萬噸燃機煙氣二氧化碳捕集工程的投標項目,建成我國首套燃氣煙氣二氧化碳捕集裝置,規模為1000噸/年,保證排放滿足北歐最為嚴格的環保體系要求。” 鄭棹方介紹道。
2006年,華能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實驗室在西安基地首次開展基礎研究。14年后的2020年,中國首個碳捕集技術海外輸出項目——澳大利亞Millmerran燃煤電廠已經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現在Millmerran燃煤電廠所有的碳捕集技術和項目都是由我們CCUS團隊研發、設計并且建設的,規模是11萬噸/年的CO2捕集。中國的溫室氣體減排技術能不能成熟到真正走出去,我想我們這個年輕的團隊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鄭棹方在實驗室研究領域的展示區前欣慰地告訴記者。
兩天的交流雖短暫,但中外企業、研究機構的青年學者們碰撞出不少火花。“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全民的自覺行動。在這個過程中,青年的創新和交流無疑是重要的力量。沙龍存在的意義就是促進碳中和領域中外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跨界交流和深度合作,為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貢獻青年力量。”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黨委書記王義軍說,“我希望今后能借由青年科學家這個群體,為碳中和實踐探索路徑扣上重要一環。”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