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蘭州,紫色的薰衣草和黃河相映于藍天之下;黃河之濱,輕風拂面、水鳥低翔。湛藍的天空,清潔的空氣,已然成為這座西部城市最真實的寫照。
2020年9月,亞洲空氣清潔中心發布的《大氣中國2020: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報告顯示,在僅有的14個綜合評分超過滿分100分的城市中,蘭州市綜合評分排名第6位。
先發力 大氣污染治理開啟“蘭州模式”
作為老蘭州人,都無法忘記大氣污染曾是蘭州人的心結,是蘭州市民的一個“心肺之患”,也是外界認識蘭州的一張“負名片”。過去冬季污染嚴重時,在城中看不到數十米外的建筑輪廓。
造成我市大氣污染嚴重的有諸多原因,除了特殊的地理地貌及不利的氣象因素外,還有不盡合理的產業布局,單一的能源結構等等。“先天不足、后天失調”,既有客觀方面的制約,也有人為因素的影響。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出臺“大氣十條”等系列重大舉措,這為我市強力治污帶來了極大信心。
“先天不足,治理大氣污染必須先人一步;底子薄,條件差,注定了我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采訪時,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武衛紅感慨地說。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將大氣污染治理作為推動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機遇和有力抓手,以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為路徑,著力破除慣性認識和思維,變壓力為動力,變被動為主動,不忘初心,勇于創新,奮力沖刺,空氣質量逐年改善,突破性的摘掉了長期罩在城市頭上的“黑帽子”,開創了大氣污染治理“蘭州模式”,為廣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
綜合施策 空氣質量逐年提升
全面實行“七個百分百”、 網格化管理……針對蘭州大氣污染的成因和特征,我市客觀分析了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的路徑,確定了“以人為本、科學治污、綜合施策、標本兼治”的工作思路,對癥下藥、協同治理,改善了城市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凈化了市容環境。
針對我市存在的自然降塵量大、施工工地多、管控難度強的實際,我市堅持分類施策,在前期制定和實施《蘭州市揚塵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的基礎上,又出臺了更加細化的《蘭州市揚塵污染管控實施辦法》,對施工工地、道路交通、裸露土地和堆場等四類揚塵源詳細規定了防控措施和標準,全市揚塵污染管控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據可查。如在冬防期間,我市重點對施工工地和道路交通揚塵污染實行了差別化管控措施:全面實行施工工地“七個百分之百”措施,冬防靜風期間(11月中旬至次年2月底)停止審批和實施市區拆遷項目作業(應急項目除外)。全面實行濕法抑塵作業,嚴格落實環衛作業“五位一體”模式,調整增加了夜間洗掃、吸塵力度,同時根據天氣狀況適時調度噴霧灑水作業,實現噴霧、灑水、洗掃、吸塵有效結合。嚴管裸地揚塵,對城區及周邊大面積裸露施工面無縫覆蓋或噴灑結殼劑等防塵措施進行壓塵,防止風蝕起塵和人為擾動起塵。嚴控堆場揚塵、開展市區綠籬降塵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因人為因素造成的二次揚塵。通過“空間”“時間”管控,實施科學化、精準化管理措施,全方位、全領域開展污染防控。加快產業布局調整優化,對老城區工業污染源采取“改、停、關、搬”的措施,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精尖產業,以騰出環境容量,改善環境質量。從“治、管、控”入手,減煤量、控煤質,大力調整城市能源結構,推進冬季清潔供暖工作。堅持“油、路、車”統籌治理,以降低移動源污染物排放總量為目標,強化移動源排放監管水平。
勇于創新 科學治污法制常態化
在強力治污過程中,我市勇于創新,構建了省市聯動、全市行動、全民參與的工作格局,并在思想上堅決打消“四個顧慮”:一是堅決打消“制約因素多、污染難治甚至不可治”的顧慮,著力破除慣性認識和思維,變壓力為動力,變被動為主動,狠下決心,攻堅克難,努力把“不可能”變為“可能”;二是牢牢把握“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堅決打消“治理污染影響經濟發展”的顧慮,統籌“發展賬”與“環保賬”,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三是堅決打消“大企業難管、不好管”的顧慮,充分發揮屬地化管理的職責,把治污重點聚焦到高污染企業上,探索了駐廠監察等舉措,形成污染共治、責任共擔的政企同心治污局面;四是堅決打消“治理污染可能帶來各種短期矛盾和壓力”的顧慮,注重做好政策風險評估、輿論引導、財政補貼等工作,使大氣污染治理既取得了實效,也充分保障了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
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探索建立治污長效機制,為科學治污保駕護航。先后修訂和制定了《蘭州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蘭州市煤炭經營使用監管管理條例》《蘭州市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蘭州市揚塵污染管理辦法》等12部地方性環保法律法規,《蘭州市餐飲業大氣污染防治辦法》及餐飲業、固定源揮發性有機物、鍋爐等3個地方性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也正在制定,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常態化治污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
綜合利用科技手段 對污染源實施無盲點監管
近年來,我市更加注重“精準滴灌、技防優先”,將科技手段的綜合應用作為冬防最大的助力,通過全時段、全方位監控各類污染源排放情況,科學分析研判污染物遷移變化規律,為靶向定位、精準治污、科學管控和區域考核提供支撐和依據。一是加強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利用工業源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控系統、工況監控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全時段監督重點企業排放情況,發現企業違法違規排污行為第一時間得到制止和查處。二是拓展網格監測效用。利用遍布近郊四區所有社區和遠郊縣區鄉鎮的網格化監測設備,全面開展溯源分析,精準發現處置污染源,并作為指揮調度和考核獎懲的依據。三是開展揚塵智能監控執法。對規模以上施工工地安裝在線視頻監控及PM10監測設施,全方位、定量化監控工地揚塵。四是開展無人機全域巡航。對城區及周邊各類工業企業、土方工地和削山造地、“散亂污”企業、低空面源污染、秸稈焚燒等農業源污染,開展全域無死角航拍取證。五是開展機動車尾氣紅外遙感檢測。利用固定式紅外遙感設備和流動檢測車,對上路行駛車輛尾氣排放情況進行檢測,全面篩查和查處超標排放車輛。六是開展走航雷達監測。利用走航雷達在氣溶膠監測、風廓線雷達在逆溫層監測的優勢,對全市各類污染源進行走航掃描,精確定位污染源,為精準治污提供有效技術支撐。七是探索開展秸稈禁燒遠程監控。利用高分辨率鏡頭及熱敏攝像技術,對易產生焚燒秸稈、荒草的區域安裝遠程監控探頭,組建監控一體化平臺,市級監管部門、區縣、鄉鎮均能通過電腦端和手機端第一時間發現焚燒點,及時通知網格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處置,提高了監管的效率。
優良天數歷史性突破 “蘭州藍”由淺變深
2018年至2020年《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我市環境空氣質量又邁上了新臺階:一是優良天數取得歷史性突破。2013年國家實行新標準評價環境空氣質量,當年全市優良天數191天、優良天數比例僅為52.3%。2020年全市優良天數突破300天大關,達到312天,創歷史新高,是2013年國家發布新標準評價環境空氣質量以來優良天數最多的年份;優良天數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14位、在北方省會城市中排名第2位;二是細顆粒物濃度首次實現歷史性達標。細顆粒物(PM2.5)是對人體健康影響最大的污染因子。2013年全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67微克/立方米,超過國家二級標準限值0.91倍。2020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了34微克/立方米,首次實現歷史性達標,同比下降5.6%,比“十二五”末的2015年下降了34.6%,比2013年下降49.3%;PM2.5年均濃度預測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13位、在北方省會城市中排名第1位。細顆粒物年均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限值標準,標志著我市正式邁入細顆粒物濃度達標城市行列。三是“蘭州藍”城市名片由“淺藍”走向“深藍”。2020年9月亞洲空氣清潔中心發布的《大氣中國2020: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報告,對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改善指數與政策措施指數分別進行排名和評價,其中蘭州市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改善得分排名第7位、政策措施得分排名第28位,在僅有的14個綜合評分超過滿分100分的城市中,蘭州市綜合評分排名第6位。
“蘭州藍”由淺變深,不僅更好地優化了廣大市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同時也極大地增強了大家對城市的歸屬感、自豪感和榮譽感,在朋友圈曬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成為了一種新時尚,廣大市民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城市也有了更好的形象、口碑和影響。
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說,下一步,該局將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做到方向不偏、力度不減、措施不軟,持續在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上下功夫,強化大氣污染防治與溫室氣體減排相協同、PM2.5和O3污染防治相協同、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減排相協同、市區縣區域防治相協同,盡全力持續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努力在全面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新征程上展示新作為、實現新突破。
(來源:蘭州市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