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秸稈禁燒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2020年至2021年供暖期間,因秸稈焚燒導致的重污染天數減少為18天;今年,因秸稈露天焚燒導致全省環境空氣質量AQI指數偏高20小時,同比減少了86.9%,秸稈全域全時段全面禁燒工作順利完成。
精心謀劃部署 聯防聯控有效應對秸稈焚燒
受2020年秋冬季特殊氣象條件,特別是2020年9月份3次臺風的連續影響,黑龍江省農田被淹,秋收延后,部分地區農作物倒伏嚴重,水淹地內大量秸稈及根茬、殘余物留在農田中,沒有得到及時清理。
2020年11月份起,黑龍江省連降大雪,農田被大雪掩埋,秋整地時間急劇縮短。2021年春季,又出現“倒春寒”現象,嚴重影響秸稈及根茬、殘余物離田、還田作業進度。
今年春耕期間,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召開專題會議,研究2021年春季有效解決秸稈露天焚燒工作,強調要全面落實“全域全時段全面禁燒”工作要求,做好氣象條件及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警。在“全域全時段全面禁燒”基礎上,對哈爾濱、大慶、綏化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區域及重點縣(市、區)進行重點管控。緊盯“第一把火”,嚴格扣撥資金,進行責任追究。
為了有效提升響應、處置效率,截至目前,黑龍江省累計建設秸稈禁燒高點監控367個,覆蓋17個縣區,對農田實現24小時不間斷、360度無死角的實時監控。
4月,受浮塵天氣、周邊生物質露天焚燒及污染物外來輸送等影響,哈爾濱、綏化、齊齊哈爾、大慶出現污染天氣。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迅速啟動重污染應急響應機制,召開“哈大綏”重污染天氣聯防聯控視頻(擴大)會議,分析討論大氣擴散條件、農作物秸稈離田、哈大綏齊城市群聯防聯控等問題。
省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王曉冬介紹,2020年9月15日至2021年5月15日禁燒期間“全閉環”,不留“窗口期”,秸稈禁燒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秸稈露天焚燒火點數量大幅下降,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2020年-2021年禁燒期間,共發現秸稈露天焚燒火點2處,較2018年-2019年禁燒期間減少了97.6%。
“技防”+“人防” 全天候無死角監控秸稈焚燒
在哈爾濱鐵塔網絡監控調度中心,12塊大屏幕正在實時監控哈爾濱市雙城區12個村落。通過高清監控攝像頭的旋轉監控,屏幕上可以顯示農田地有無秸稈焚燒的情況。
“除了無人機及衛星,熱成像攝像頭是黑龍江省監控秸稈焚燒的一個‘利器’,它可以全天候24小時監控火點,為常規‘人防’手段安上高空‘技防’的眼睛。”黑龍江省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局苗琦說。
據了解,目前,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設立了哈爾濱市道里區和雙城區兩個監控試點,共37個“天眼”,監控面積達821平方公里,涉及15個鄉鎮、95個村屯。
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市分公司行業拓展部主任朱宇介紹,這些掛在40米高的鐵塔頂端的高清攝像頭,可24小時不間斷、360度無死角監控農田地秸稈焚燒情況,再通過手機App以及短信將火點照片、定位系統的相關信息和導航信息及時推送給網格化管理員,反應速率更快更準,有效解決了過去地域寬闊、人手不足給防控工作帶來的困難。
在技防取得新進展的同時,傳統的人防手段并沒有松懈。各部門協作,持續加大督查力度,按照“省級聯動、包片負責、地方同步、全面覆蓋”原則,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和草原局包片負責,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對各市(地)、單位開展督查檢查,各市(地)、單位在本轄區內開展上下級自查。
2020年-2021年禁燒期間,全省共出動督查巡查人員28.05萬人(次),檢查各級網格48.03萬個(次)。
多部門聯合 不斷強化秸稈禁燒工作
為堅決落實秸稈“全域全時段全面禁燒”工作要求,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不斷加大網格管理、法制管控、督查檢查工作力度,深入開展秸稈禁燒管控工作。
根據與黑龍江省氣象臺會商預測結果,省生態環境廳要求各地緊盯山坡地、低洼積水地塊、狹窄地塊等特殊地形,緊盯秸稈未離田、已還田未深翻、根茬及殘余物未清理等問題地塊,嚴防重污染天氣露天焚燒現象發生。
“我們聯合省農業農村廳對露天焚燒隱患較大、熱異常點較多的地市進行聯合督導?!泵珑榻B,針對網格責任落實不到位、秸稈及根茬殘余物未得到有效清理等問題,致函省秸稈綜合利用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指導各地加快完成秸稈離田、還田任務目標和根茬、殘余物清理,在確保農民生產不受影響的同時,消除大面積露天焚燒隱患。
“我們還采取‘現場核實+抽查復核’方式,省聯席會議辦公室組織網格責任單位對熱異常點進行現場核實,包片廳局按比例進行抽查復核?!泵珑a充道,通過生態環境部衛星遙感監測及省級督查,共確認秸稈及根茬、殘余物露天焚燒火點261處。其中,秸稈露天焚燒火點2處,根茬及殘余物露天焚燒火點259處。
王曉冬表示,下一步,黑龍江省將持續開展有效解決秸稈露天焚燒工作,嚴格落實省委、省政府“疏堵結合”的工作要求,壓實網格主體責任,加強人防技防結合,創新、提高法治化、科技化管控水平,強化宣傳手段,通過“以禁促用”實現“以用解禁”。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