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臭氧污染問題日漸凸顯,成為影響環境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對此,山東省煙臺市積極行動,打出“狙擊”臭氧的“組合拳”、“連環招”,臭氧污染防治取得積極成效。
“一廠一策”,深入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治理
VOCs是臭氧形成的重要前體物,治理專業性強、治理要求復雜且企業間差異大,大部分企業對治什么,如何治,達到什么標準均不甚了解。
為此,煙臺市編制出臺《2021年煙臺市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方案》,采用“方案制定+技術評估+跟蹤推進”技術路線,針對六大領域29個工業行業,4個通用工序以及涉異味排放重點企業共220家重點企業開展深度治理,要求企業全面對標對表,編制治理方案并組織實施。
煙臺市生態環境部門組織專家團隊對企業人員開展技術培訓,并對治理方案開展技術評估,確保企業治理措施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創新思路,首次啟動臭氧污染應急響應
應急響應是減少前體物排放,削峰降頻的措施之一。煙臺市創新思路,依托專家團隊,探索開展臭氧污染應急減排。
煙臺市印發《2021年煙臺市重點月份臭氧污染管控實施方案》,針對臭氧連續3天及以上污染過程,會同監測部門、氣象部門和專家團隊,每日對臭氧污染形勢進行跟蹤研判。聚焦重點前體物、重點行業、重點時段,首次建立了以臭氧管控為目標的應急減排措施清單。
5月24日,根據臭氧污染預警會商結果,煙臺市在全省首次啟動臭氧污染應急響應,按照聯防聯控和差異化管控要求,采取強制性污染減排措施。
應急響應期間,減排清單內企業采取臨時性減排措施、中心城區加油站實施錯時加油和卸車作業、工地禁止粉刷噴漆、道路劃線、瀝青鋪裝等室外作業。
全市生態環境部門每天出動32個執法檢查組和走航監測組,開展涉VOCs企業執法檢查,各部門按職責分工,分別對施工工地、道路工程以及餐飲、汽修等行業措施落實情況加強監管,有效確保各項應急減排措施落實到位。
用好“眼睛”“鼻子”,加強涉VOCs污染源管控
走航監測是煙臺市強化VOCs排放監管的重要手段。
入夏以來,煙臺市專門組建3個走航檢查組,對化工、包裝印刷、工業涂裝、油品儲運銷等重點行業開展不間斷幫扶檢查,實現全市夏季VOCs走航全覆蓋。
截至目前,共發現問題加油站27個,問題工業企業120個,對發現的問題當即移交屬地生態環境部門現場督辦。同時,組織國內揮發性有機物專家對一線執法人員進行現場指導培訓,提升VOCs執法監管水平。
煙臺市生態環境局還委托上海環科院等專家團隊,組織編制2020年大氣污染源清單,對摸清全市VOCs排放底數,找準方向、找對措施,開展VOCs治理工作起到有力支撐。同時,依托專家團隊開展PM2.5和臭氧污染協同防控聯合攻關,強化臭氧污染成因與治理研究等,為精準科學治污提供強有力的科技保障。
為提升對臭氧及VOCs組分連續監測分析能力,煙臺市安排專項資金建設大氣污染超級觀測站和城市VOCs自動監測站。目前,城市VOCs自動監測站已經建成投運,大氣環境超級監測站也將于今年建成。
此外,各區市均在現有空氣質量監測站點的基礎上,加密重點區域臭氧監測點位建設,升級原有大氣污染監測系統,繪制更加全面的臭氧污染防治地圖,力爭有效控制臭氧污染。通過站點數據分析和臭氧形勢研判,支撐專家團隊形成污染快報、周報和月報,全程跟蹤評估臭氧污染發展態勢和治理措施落實效果。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