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遼寧省沈陽市始終將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作為推動發展、保障民生的頭等大事,作為破解沈陽市生態環境頑疾的有利武器和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態環境需求的重要手段來抓。沈陽市深入開展抗霾攻堅行動,以控燃煤、降臭氧、控機動車、控揚塵、控秸稈焚燒為重點,開展“八大攻堅戰役”,抗霾攻堅成果持續鞏固,大氣環境邁上新臺階。
“十三五”期間,沈陽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呈持續上升趨勢,其中,2020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287天,同比增加3天,較2015年增加80天,增長38.6%,達到2013年空氣質量新標準實施以來的最好水平;主要污染物中,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分別較2015年下降41.7%、35.7%、72.7%和27.1%。
引入專家團隊,開展大氣智慧精細化管控
為深入開展抗霾攻堅行動,加強大氣精細化管控,沈陽市聘請抗霾攻堅第三方專家團隊,通過建立各項機制,挖掘存在的問題,制定解決方案,強化落實各地區、各部門的責任,攻堅克難,開展大氣治理工作。
事前會商。沈陽市藍天辦組織第三方每日與遼寧省沈陽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會商,遇到大氣污染時加密會商,提前對大氣擴散條件進行研判。
管控發布。當預測有不利氣象條件時,沈陽市藍天辦提前發布特殊管控行動指令,按照“時間精準、區域精準、措施精準”和“全時段管控+早晚間重點時段加密巡查”的管控模式,明確高值時間、區域、主要污染源及管控措施。
事中管控。沈陽市區聯動,快速響應,各縣(市)區政府、各部門主要領導和主管領導輪流坐鎮,嚴格按照管控指令要求落實,堅守崗位至每日最后一刻;沈陽市藍天辦組織第三方對各地區開展加密走航監測,并形成督導組,對各縣(市)區政府、各部門管控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督查,為各地區管控提供依據。
實時調度。沈陽市藍天辦根據實時氣象情況和高值點位情況,實時調度并交辦現場發現的問題,有效削減高值點位峰值,改善空氣質量。
事后評估。污染結束后,沈陽市藍天辦聯合第三方對當日氣象情況、數據情況及各項管控措施落實情況進行全面總結評估,對管控工作不到位、落實不嚴不實地區和部門上報市主要領導。
完善大氣監測網絡,全面加強應急監測能力建設
在沈陽市生態環境局,一處造型別致的建筑引人注目。這是沈陽市大氣復合污染立體監測超級站。這家監測站是目前東北地區建設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指標最全的大氣監測超級站,配置各類先進監測設備近40臺(套),可監測指標近200個。
為完善大氣監測網絡,沈陽市加大資金投入,近年來完成多項大氣污染防治應急能力項目建設。除已經投入運營的沈陽市大氣復合污染立體監測超級站,沈陽市還完成了3個VOCs站和3個邊界站的建設。
其中,大南街、天柱山路、化工園3個VOCs站,分別對應沈陽市城區中心、郊區植被區、化工園區等重點區域,可實時監測環境空氣揮發性有機物指標70多個,極大地提高了沈陽市臭氧前體物監測能力,為沈陽市臭氧污染管控提供了科學依據。
已經運行的輝山大街、李相、黃臘坨3個邊界站,與已建成的陵東街邊界站、超級站共5個激光雷達站點組成了沈陽市激光雷達氣溶膠監測網,可實時監測沈陽市邊界的氣溶膠立體分布情況,根據實時風向風速,可預測污染氣團傳輸狀況,同時可使相關工作人員掌握沈陽市不同區域污染邊界層逐時變化趨勢,為全市環境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及污染原因分析提供立體監測依據。
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沈陽的藍天白云已經成了常態,每天呼吸著新鮮空氣,心情好、身體棒。”說起空氣質量,沈陽市民陳先生自豪地說。近幾年,和陳先生一樣,很多沈陽市民發現,好天兒多了,霧霾少了,以往煙囪里冒出的黑煙不見了。
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得益于沈陽市強化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的原則,以問題為導向,治理燃煤、揚塵、臭氧、機動車、秸稈焚燒等領域污染。
沈陽市采取給予高額補貼的形式,投入近38億元,全面淘汰20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大幅削減城市燃煤鍋爐數量。通過清潔能源改造、拆除并網、廢棄拆除等多種方式淘汰燃煤鍋爐4328臺,燃煤鍋爐保有量從5200余臺下降到不足1000臺,燃煤鍋爐數量削減比率達到80%,每年減少燃煤量約150萬噸。
沈陽市還將城區四環內混凝土攪拌站、環境敏感點周邊建筑工地全部納入在線監控管理;劃定柴油車及非道路移動機械低排放區,推動黃標車及老舊車淘汰8萬輛以上;通過揮發性有機物治理項目建設等舉措,初步測算實現減排3萬余噸;利用三顆遙感衛星,全時段全覆蓋監測管控秸稈焚燒。
為應對重度污染天氣,沈陽市建立巡查、交辦、復查、整改、督辦、問責工作機制,制定污染天氣管控方案,通過加密會商、科學研判、提前應對、積極響應,達到“削峰降值”的效果。同時,實行應急減排措施清單化管理,編制包含23個重點行業422家企業在內的應急減排措施清單。近年來,沈陽市重污染天數大幅降低,由2015年的32天減少為2020年的8天,完成了遼寧省下達的“十三五”期間重污染天數比2015年減少比例不低于25%的任務。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