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燒秸稈危害環境,轉化利用增收利民。”空曠的田野上,高高矗立的鐵塔正循環播放著秸稈禁燒的宣傳語。而在鐵塔頂端,安裝著與播音喇叭一體的視頻監控設備。
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秸稈禁燒視頻監管系統在港北區的一個監控點位。從2019年開始,監管系統通過全天監控、智能識別、實時報警、語音播報等方式,在貴港市秸稈禁燒工作中大顯身手,助力當地大氣污染防治攻堅。
依托桿塔,監控點位遍田野
貴港市地處廣西最大的沖積平原——潯郁平原,耕地面積近37萬公頃。“每年備耕時節,農民都要焚燒秸稈,極易造成大氣污染。”貴港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吳飛介紹。
據了解,貴港市的禁燒區域面積為3552.71平方公里,傳統人力巡檢已不能滿足秸稈禁燒的工作要求,更新監管方式勢在必行。
2019年7月起,貴港市開始進行秸稈禁燒視頻監管系統的點位建設工作。“依托中國鐵塔貴港分公司位于禁燒區域的360余座通信基站桿塔資源,貴港市生態環境局通過實地勘察、科學分析,最終確定了168個適合布設監控設備的桿塔點位。”中國鐵塔貴港分公司總經理易燕萍說。
按照選定的點位,中國鐵塔貴港分公司在點位上的桿塔架設視頻監控設備。據易燕萍介紹,這種架設方式有多方面優勢:首先,視頻監控設備多位于30米到50米高的桿塔頂端,監控視野極佳,周邊建筑物難以遮擋;其次,利用現有的桿塔極大降低了工程建設成本與通電成本,避免資源浪費;再次,監控設備的例檢可以與桿塔的運營管理相統一,設備維護得到保障。
視頻監管系統的點位建設分為兩期進行。這些監控點位共同構成了貴港市秸稈禁燒視頻監管網。
科技主導,監管系統顯神通
監管系統在分析研判、火點告警、現場勸阻等環節融入高科技,使得貴港市污染防治工作及時開展、有效運營。
易燕萍告訴記者,位于桿塔頂部的監控攝像頭,除去24小時視頻錄制外,還配備AI識別技術,攝像頭可以根據煙霧迅速定位,對所在區域采集圖像、視頻,并通過采集到的圖像信息,自動分析判斷火點情況,并生成火情告警。系統配套建設有手機APP程序,相關人員收到火情告警后,可以通過程序內的路線導航到達火點進行處理。火點撲滅后,也可通過APP進行工作結果反饋。
與視頻監控設備一起布設于桿塔頂端的喇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平時喇叭循環播放各類秸稈禁燒宣傳語,提醒周邊農戶注意生態環境保護。一旦桿塔周圍出現火情,工作人員可以通過APP實現語音信息傳送,以喇叭播放的方式對桿塔周邊的燃火人員進行實時語音勸阻。
資料顯示,自2019年11月18日正式投入使用后,一期建設點位63個,至2020年12月,系統累計發現露天火點數3575個。“線上可以語音勸阻,線下及時組織人員前往現場撲滅,智能系統起了大作用。”貴港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黃江高度評價這套監管系統。
機制保障,網格管理促精細
與監管系統相配套發揮作用的,是貴港市建立的秸稈禁燒網格化管理制度。據黃江介紹,貴港市實行定點、定時、定人、定責的“四定”管控制度,以全覆蓋、無死角的網格化監管體系,落實監管責任。
據了解,當前智能監管系統涉及網格員379名,生態環境部門進行人員選定、管理考核,中國鐵塔貴港分公司負責對網格員加強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智能系統APP的操作方法、網格員的工作要求等,做到責任到人,抓好落實。
在秸稈焚燒的易發期,網格員每天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巡邏檢查,并根據秸稈禁燒智能監控系統發現的火點作出快速反應,收到系統告警后三分鐘內回復、十分鐘到達現場、半小時內滅火且通過APP反饋信息。
在精細化管理的作用下,貴港市秸稈禁燒工作落到實處,收到良好效果:智能系統組建以來,火點及時處理率由2019年的33.9%提升到目前的92.7%;秋冬季露天焚燒火點同比大幅度下降,由2019年日均火點24個,下降至2020年日均火點0.95個。2020年主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6.4%,PM2.5濃度為29微克/立方米,兩項指標均為貴港市有監測數據記錄以來的歷史同期最優值。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