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陜西作為全國低碳試點省,持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通過不斷優化能源結構、推進節能和提高能效等一系列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初步測算,2020年底,全省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累計下降20.8%,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
強化頂層設計,加快能源和產業結構轉型
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成立了以省長為組長的省節能減排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確定全省低碳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和重大政策。印發《陜西省“十三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等政策性文件,科學指導全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將控制目標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嚴格實施各市(區)年度碳排放強度降低目標考核評價。
2018年12月,應對氣候變化業務轉隸至生態環境部門后,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將碳排放強度目標任務與總量減排目標統一分解、統一考核,及時建立統一的考核機制。
據陜西省生態環境廳排污許可處四級調研員趙亞軍介紹,陜西在全國率先將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信息納入全國排污許可證信息管理平臺,實現溫室氣體排放在企業排污許可執行報告中進行披露。
為了實現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陜西省加快能源和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以文化旅游、金融貿易、互聯網、物流網為核心的服務業。實施綠色生態戰略,持續增加森林碳匯,全省森林覆蓋率達45%。積極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低碳發展。
不斷加快推進綠色交通。2019年,全省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10萬輛。新能源公交車保有量達10118輛。中心城區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61.69%(含地鐵)。
穩步推進低碳試點示范。陜西省大力推進延安市、安康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建設,加快推進西咸新區、商洛市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征集一批低碳示范單位,為全省各區域、各領域、各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完成194家重點企業碳排放核算報告的核查工作。確定了全省第一批64家電力企業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工作。加快實施重大碳減排工程,積極實施可再生能源建設工程、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產業化示范工程、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項目。
采取積極措施推動碳達峰
下一步,陜西將圍繞落實碳達峰與碳中和愿景,開展以下工作。
加快編制碳達峰行動方案。開展陜西省碳排放達峰目標與路徑研究,提出達峰時限,制定全省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推動能源、工業等重點領域制定達峰專項方案。鼓勵重點行業企業及重點區域提出明確的達峰目標和路徑。制定達峰實施方案和配套措施,綜合運用相關政策工具和手段措施,全力推動碳達峰方案實施。
圍繞各項環境管理制度進行統籌和融合。在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項目的審批過程中探索增加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機制,積極推動減少污染物與碳排放協同共治,推動高碳排放、高污染項目在立項前期進行碳排放總量的測算,充分發揮環評制度源頭防控作用。在重點行業、高耗能項目率先建立實施審查和削減替代制度,建立企業高能耗項目的清潔項目抵消制度,在政策、措施等方面持續推進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和大氣污染物減排協同增效。
積極探索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與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的融合。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探索碳市場交易和排污權交易互補機制,將碳排放與污染物排放建立充分關聯,逐步使重點行業碳排放核算數據更加準確。
注重發揮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的作用。陜西有全國唯一的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的優勢,目前示范項目進展順利,其中國內最大規模15萬噸碳捕集和封存全流程示范工程完成安裝建設。下一步,將加快推進碳捕集項目建設,積極創新資金支持方式,充分發揮氣候投融資作用,完善CCUS技術商業化投融資機制。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