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生態環境局日前發布實施《重慶市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指南——碳排放評價(試行)》《重慶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指南——碳排放評價(試行)》(以下簡稱《指南》)。
“《指南》制定旨在推進重慶市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以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和中和愿景為導向,充分發揮環評制度源頭防控作用,規范和指導環境影響評價中碳排放評價工作。”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指南》適用于重慶市域內的鋼鐵、火電(含熱電)、建材、有色金屬冶煉、化工(含石化)五大重點行業的規劃環評和需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項目環評,以及產業園區規劃環評的碳排放評價。其他行業及建設項目環評中碳排放評價可參照使用。
《指南》以引導重點行業和產業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引導建設項目履行碳減排義務和建立碳管理機制為目的,規定了規劃和建設項目環評中進行碳排放評價的一般工作流程、內容、方法和要求。
在工作要求方面,《指南》以實現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2035年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目標,結合碳強度考核、碳市場建設、氣候投融資、碳匯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政策措施和節能降碳工程技術發展狀況,計算規劃及建設項目實施產生的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強度,提出優化調整及碳減排建議,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共治。
在內容及方法方面,《指南》明確了碳排放評價相關定義和術語,銜接《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HJ 130—2019)、《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HJ 2.1-2016)編制框架,規定了規劃和建設項目碳排放情況分析、碳排放現狀調查和評價、碳排放預測評價、碳減排優化調整建議及減排潛力分析等內容。計算方法銜接《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試行)》以及相關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評價內容包括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強度兩個指標。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指南》對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促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等協同增效,推動評價管理統籌融合等工作具有很好的引導作用。利用環評制度較為完善的體系以及源頭防控的優勢,為促進重點行業及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引導相關企業履行碳減排義務和建立碳管理機制提供了參考依據。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