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開端,放眼大江南北,中國廣袤的大地上,一張張藍圖成為現實,一幅幅畫卷徐徐展開。
五年間,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98.2%。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高質量完成,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升。
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越來越多的人感受著環境質量改善給生活帶來的幸福感。而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都與生態環境領域“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分不開。
一個戰役接著一個戰役打,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
重新擦亮一片星空需要多少年?
天津市天文愛好者馬強的答案是:五年。
過去,霧霾嚴重的時候,拍攝星空就像隔著一層紗窗。現在,霧霾少了,空氣通透了,鏡頭里的星空格外清晰。
變化是如何發生的?
我們把時間軸拉回至2015年,那一年,全國僅22%的城市空氣質量達標,長江“水中精靈”江豚瀕臨滅絕,土壤領域談“鎘”色變,污染治理間不容發。
任重道遠,污染防治攻堅戰從何處著手?
看重要節點、重大部署——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
2017年是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的最后一年。
同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
這是“污染防治攻堅戰”首次亮相,隨后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并在當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作出進一步部署。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一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將污染防治攻堅戰擺在重要位置。5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正式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態環境”定位為“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
關鍵處連續落子,中央層面不斷發出污染防治攻堅的強音。
列突出領域、重點問題——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要求,“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這其中,他點名了4個突出領域:空氣、水、土壤、鄉村,并強調“要打好幾場標志性的重大戰役”。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
新時代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有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
污染防治攻堅戰正式形成七項標志性戰役和四個專項行動的“7+4”格局。不搞“齊步走”“撒大網”, 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一個戰役接著一個戰役打,一個硬骨頭接著一個硬骨頭啃。
抓重點區域、重點流域——
重點意味著主要矛盾,抓住重點區域流域就抓住了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牛鼻子”。
重點區域治氣攜手推進。2013年,作為先行者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重點區域初具雛形;2017年,VOCs污染防治16個省(直轄市)重點地區完成劃定;2018年,汾渭平原取代珠三角成為主戰場之一。
重點流域串聯重點省份。2017年,《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6-2020年)》印發,包括長江、黃河、珠江等七大重點流域,第一次形成覆蓋全國范圍的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畫卷加速描繪。
“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從京津冀到珠三角,從長江到黃河,一場深刻的綠色變革悄然發生。生機勃勃的長江經濟帶、舊貌換新顏的黃河流域,正崛起成為引領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瞄準目標,激發出治污攻堅磅礴之力
最先打響的藍天保衛戰,事關億萬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但長期以來,“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主要污染源有哪些”等問題始終困擾著人們。
科學溯源精準施策——
要做到精準施策必須有科學的溯源,解決治氣手段落后的問題。
2017年全國兩會,李克強總理表示,誰研究透霧霾形成機理,拿總理預備費給予重獎,“這是民生的當務之急,我們會不惜財力。”
隨后,“國家隊”快速集結。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攻關項目啟動, 經過近2000位專家近3年的不懈努力,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的成因已經摸清,提升了大氣污染治理科學化和精細化水平。
科研團隊 “包產到戶”。 28個科研團隊、1500名專家團隊點對點進駐28城,提出“一市一策”的大氣污染綜合解決方案。
科技成為治污攻堅的利器,大氣污染防治進入決策更科學、統籌更有力的新階段。
瞄準四大結構發力——
生態環境出問題的根子在于增長方式的粗放、生產方式的落后、生活方式的不環保,四大結構調整應運而生。
產業結構調整啃下硬骨頭。化解鋼鐵產能約2億噸,1.4億噸地條鋼全部清零;燃煤電廠累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8.9億千瓦。重拳出擊“散亂污”企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17萬多家“散亂污”企業分類整治,多地實現動態“清零”。
能源結構調整則改變了華北平原2500余萬戶居民的采暖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清潔取暖成為家家戶戶的“標配”。在交通領域,柴油貨車納入攻堅范圍,機動車排放標準不斷提高,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不斷推進。用地結構方面,露天礦山“變身”生態花園,揚塵治理“以克論凈”,“天眼”緊盯秸稈焚燒。
產業、能源、交通、用地結構的調整,不僅從源頭上減少了大氣污染物,也加快了經濟的轉型升級,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區域聯防聯控握指成拳——
空氣污染治理休戚與共,大氣污染治理破除行政區劃束縛,從各自為政逐步轉換到聯防聯控、資源共享、責任共擔。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升級為領導小組,由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擔任組長;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納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統籌領導;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每年定期召開會議,統一調度。
京津冀及周邊28城、長三角41城、汾渭平原11城擰成一股繩,連續4年組織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如今,人民群眾反映最大的重污染天氣的發生頻次、影響范圍、污染程度都有了大幅度降低。
治污攻堅激發出磅礴之力——
環境空氣質量逐年改善,充分說明了治污思路和方向的正確。藍天保衛戰趟出的治污攻堅路子開始越走越寬,打法策略應用在治污攻堅各大戰場。
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對所有入海排污口實行“有口皆查、應查盡查”,弄清楚了污染物在哪里排、是誰在排、在排什么、排多少。
飲用水水源地環保專項行動引入“衛星遙感+執法APP”智能模式,全面清理整治全國近萬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違法問題。
長江保護修復攻堅組建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實現58個駐點城市跟蹤研究。
“綠盾”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打擊固體廢物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等也有條不紊地逐項推進。
越來越多的綠色成績單,開始熠熠生輝。
截至2020年底,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濃度相比2015年下降28.8%。
長江經濟帶95%的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長江流域、渤海入海河流劣Ⅴ類國控斷面全部消劣。
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厚積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科學精準的打法策略激發出治污攻堅的磅礴之力。
治污壓力層層傳導,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打法明確了,必須有法治作保障。五年來,生態環境司法領域碩果累累。
法律體系更加完善——
法律制度直接影響和決定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成敗。
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新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和建設美麗中國寫入國家根本大法。
環境領域法律法規制定步伐不斷提速。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6部重要法律先后制定和修改。僅2020年,生態環境部就積極配合立法機關制定長江保護法、生物安全法,完成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工作。
至此,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幾個重點領域,都有了法律支撐。
壓力傳導更加有力——
干和不干,大不一樣,關鍵是由“誰來干”,“定好位”,“歸好責”,生態環境部門不再唱“獨角戲”。
2014年1月,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簽署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完成大氣污染防治目標任務成為政治任務;
2017年7月,原環境保護部創新督查、交辦、巡查、約談、專項督察“五步法”,確保污染問題追責到人;
2018年8月,《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修訂,綠色發展理念寫入黨的紀律處分條例;
2020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省(自治區、直轄市)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措施》,考核結果將作為對省級黨委、人大、政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治污壓力層層傳導,責任擔當級級強化。
河北省政協將推進清潔取暖列為1號提案;成都平原區大氣環境治理被列為四川省環保“一號工程”;治理霧霾相關內容連續4年被列入浙江省政府十大民生實事之一。
各地黨委政府,尤其是黨政“一把手”對大氣污染治理“過問”更多,部署更實,推進更有力。“高度重視”“高位推動”等詞匯頻繁出現在各地污染防治工作中。
執法力度持續加大——
隨著《環境保護法》及其配套辦法的深入實施,各地環境執法力度持續加大,采取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行政拘留等手段,對環境違法行為保持了高壓態勢。
“2+26”城市強化監督定點幫扶不斷加壓。2017年,5600人在28城開展為期一年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2018年,行動范圍由28城拓展至80城,參加人數增至1.8萬人次。
2019年,“強化督查”變為“強化監督定點幫扶”,工作思路轉變,工作機制優化,幫扶意識更強。2020年夏季,5輪次O3污染防治監督幫扶順利開展。
環境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聯動機制日益完善。2018年以來,生態環境系統共向公安機關移送數千件涉嫌污染環境案件,環境違法行為得到有力打擊,守法氛圍逐漸形成。
生態環境司法踐行著“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有力推動了“十三五”時期的污染防治攻堅戰。
大江奔流,天地換新顏。
2020年底,北京迎來了有PM2.5記錄以來首個連續超過40天的優良天,被稱為“北京藍”。
長江武漢段、江陰段、泰州段……標志著長江水生態系統變好的江豚頻頻重現,捕魚人變護魚人,長江干流歷史性地實現全Ⅱ類水體。
“洋垃圾”被徹底擋在國門之外,2017年以來,從禁止進口廢塑料開始,到廢五金、廢纖維等,再到廢紙和廢有色金屬,我國累計減少進口固體廢物約1億噸,對進口固體廢物徹底說“不”……
五年來,治污攻堅“朋友圈”不斷擴大,思想不斷統一,力量不斷積蓄,推進不斷加速。
五年來,污染防治攻堅戰綿綿發力,久久為功,讓中央各項舉措落地生根,為各地發展積勢蓄力。
五年來,藍天不再成為奢侈品。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沒有手軟,也沒有“下不為例”,擁有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不再是夢想。
歷史的指針,指向新的刻度。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將進入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新階段,污染防治攻堅戰由“堅決打好”向“深入打好”遞進,對生態環境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時此刻,站在歷史交匯點上,展望“十四五”光明前景,瞻望2035年“美麗中國”遠景目標,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們相信——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