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鋼2020年超低排放改造成效顯著,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量較 2019 年分別減少 48%、46.9%、15.18%。”走在坐落于揚子江濱、霸王山畔的生態鋼城——江蘇省南京鋼鐵聯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鋼),南鋼股份副總裁朱平告訴記者。
南鋼是“江蘇鋼鐵工業搖籃”,新中國成立后江蘇省的第一爐鐵、第一爐鋼、第一根鋼材都誕生于此。作為老牌鋼鐵企業,南鋼在打造“綠色發展標桿企業”的道路上趟出了一條新路。
全面完成脫硫脫硝改造,推進超低排放
“戴安全帽,跟我去脫硫脫硝中控室。”說話的是南鋼燃料供應廠廠長助理項國祥。他一邊急匆匆地往外奔,一邊招呼脫硫脫硝技術人員。當一行人來到中控室時,幾位負責脫硫脫硝的班長、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已經忙碌開了。
“有人去現場處理么?”“查一查是風機問題還是儀表測量問題。”項國祥盯著脫硫脫硝裝置屏幕上的一幅幅畫面,焦急地吩咐。
很快,現場對講機傳來信息:“風機各項參數正常!”“儀表運行狀態正常!”
“我當時就感覺蹊蹺,都正常的話引風流量去哪兒了?”項國祥所說的引風流量指的是干熄爐高濃度二氧化硫排放煙氣引入脫硫脫硝裝置的流量大小。他憑著多年的工作經驗和直覺懷疑引風管道有泄漏點,導致煙氣流量發生波動。
他疾步走出中控室,來到現場,和技術人員、維護人員一起仔細檢查引風管道。33分鐘后,項國祥在一處不顯眼的管道上發現了問題。
原來,在引風管道一處法蘭連接處出現了泄漏,導致引風流量偏低,環保檢測數據異常。維修人員及時處理了泄漏點,慢慢地,數據恢復了正常。所有人一直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近年來,隨著燃料供應廠的3套脫硫脫硝裝置實現穩定達標排放,密切跟蹤調試、保證環保設備設施的正常運行,對于主抓生態環保工作的項國祥來說,成了最重要的事。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面對外部風險變化要求,企業要高標準守住環保生存底線,堅持環保設施與主體設備同等重要。”在今年1月7日召開的南鋼環境保護委員會年度會議上,南鋼總裁祝瑞榮表示,新的一年,各部門及子公司要有效應對環保管控風險,繼續開展廠區降塵攻關、加強固廢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全面達到超低排放標準。
回顧2020年,南鋼的超低排放改造工作緊鑼密鼓,成效顯著。
脫硫脫硝改造全面完成,大幅減少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煙粉塵排放。同時,拆除濕法脫硫塔,建設全新干法脫硫裝置,徹底消除了煙氣異味問題。南鋼環保投訴量相對以前大幅減少。
超低排放改造進展迅速。邀請冶金規劃院專家對各工序進行現場評估,形成超低排放調研報告和問題清單。2020年12月底已向省市生態環境部門提交超低排放自評報告,全面闡述各工序超低排放的達標情況。
此外,焦爐環保狀況明顯改善,焦化化產區域VOCs治理項目全面啟動;環保技術創新初見成效,大膽采用新工藝和新技術解決環保難題,如燒結廠首次在燒結成品、機尾除塵中采用新型“濾筒”替代“布袋”。
“目前國內大部分鋼廠都使用布袋,但要達到10mg/m3的排放標準,需要對布袋除塵器進行提標改造。將布袋直接更換為濾筒,能夠擴大過濾面積,以較小的投資成本實現較低的排放指標,是相對可靠的提標改造方案。”南鋼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除塵器改造后,顆粒物實際排放值可以達到低于5mg/m3的水平。
“煤進倉、焦進倉、礦進棚”,削減廠區降塵量
漫步在南鋼廠區,吸引記者注意力的除了江邊濕地生態園中的蘆葦、水鳥、微型馬拉松跑道,以及遠處工廠花園中的鋼鐵智造和工業文化旅游示范園區外,還有儲存煤炭的大型筒倉(以下簡稱煤筒倉)和銀色圓拱型的原料大棚。
只見20座44米高的藍灰色煤筒倉并排而立,筒倉表面展翅飛翔的白鶴圖案讓人眼前一亮。南鋼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有效控制煤炭堆場的揚塵問題,南鋼主動廢除原有的煤場抑塵網,新建了20座大型筒倉,可以存儲16萬噸煤炭。”
據其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推行超低排放,南鋼按照“用礦不見礦、用煤不見煤、運料不見料、生產不見塵”的原則,實施環保治理和節能改造項目累計100余項,不斷加大綜合治理力度,打出減排、治霾、抑塵相結合的“環保治理組合拳”。
“為改善無組織排放,徹底杜絕鐵礦粉在大風天氣導致揚塵問題,我們將鐵礦石堆場改造為B型和C型全封閉原料大棚。在主動拆除42孔4.3米小型焦爐后,為解決外購焦炭的露天堆放揚塵問題,新建了39座方形焦炭儲倉,可以存儲12萬噸焦炭,實現了‘煤進倉、焦進倉、礦進棚’的目標。”這一負責人介紹。
此外,南鋼將高爐出鐵場進行封閉改造,做到“出鐵不見鐵”。將原料、燒結、焦化、高爐等皮帶通廊及轉運站進行封閉,并配套齊全除塵設施,解決了物料運送過程中的揚塵污染。對除塵灰全部采用氣力輸送和密封罐車密閉運輸。全公司配備了多臺最先進的洗掃一體化清掃車,對廠區道路進行不間斷清掃。為各生產線配備了50余輛工業吸塵車,使廠房內各作業平臺也能做到一塵不染。
在環保項目支撐下,鐵前降本成效凸顯
“我們根據不同的脫硫工藝特點,創造性地將180燒結機‘脫硫灰’送其他3套燒結循環流化床脫硫裝置作為‘脫硫劑’串級利用。自2020年7月大規模使用這種方法以來,噸礦成本在16元的基礎上降低1.7元,每月節約成本200多萬元。”南鋼燒結廠環保主管李金明告訴記者,180燒結機脫硫工藝電耗低,但脫硫劑利用率也低,約為40%;與之相反,循環流化床脫硫工藝電耗高,但脫硫劑利用率也高。為結合二者的優勢,他帶領團隊潛心進行技術研發,最終實現脫硫原料在兩種工藝中循環利用,利用率提高至80%-90%。
據悉,在這項技術研發之前,燒結廠需要以40元/噸的費用請人代為處理脫硫劑使用后產生的脫硫灰。而新技術的推廣使用,在確保超低排放的同時,使噸礦消耗脫硫劑量明顯下降,從而助推噸礦脫硫脫硝運行成本同口徑降本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這就像一盆清水可以先洗衣服再拖地,通過多次利用達到節約資源、減少浪費的目的。到目前為止,我們大約減少了27000多噸脫硫灰的浪費,脫硫成本明顯降低。”李金明說。
據悉,我國鋼鐵行業環保政策不斷收緊。地方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已將鋼鐵企業超低排放納入動態管理,實行電價、限產差別化管理;《江蘇省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已發布,《江蘇省鋼鐵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已完成調研,并完成了標準初稿和編制說明,部分工序排放限值嚴于國家超低排放要求;新固廢法實施后,固廢處置監管模式發生改變,跨省利用、處置必須備案,處置單位手續不全、違規處置須承擔責任,固危廢監管要求越來越高。
在這種背景下,南鋼生態環保工作面臨挑戰:環保任務更加繁重,環保設施的排放指標、設備可靠性、運行成本面臨更大壓力。
“隨著新建環保設施陸續建成,南鋼環保設施的運行成本直線上升。為了在保證超低排放的前提下降低運行成本,南鋼積極開展降低脫硫脫硝運行成本攻關,緊緊圍繞降低‘脫硫劑、煤氣、電耗’三大關鍵消耗指標,通過不斷實踐摸索出了最優經濟運行模式。”朱平告訴記者,“2020年燒結環保設施高質量運行,在超低排放的基礎上助力原料采購結構優化,實現提硫降本效益超兩億元。”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