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江蘇省南通市的治氣成績單值得點贊:據記者拿到的最新數據,截至今年12月21日,南通市優良天數比例為88.8%,同比增加8.2個百分點,為全省最高;臭氧日最大8小時第90百分位值為1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7%,為全省最低。
這兩項之“最”對南通市來說意味著什么?南通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程煒告訴記者,這既是成績,也是壓力。成績源于其在著力調整四大結構、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層層壓實各方責任等方面做出持續不斷的努力;壓力則意味著圍繞“空氣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差”的目標,2021年南通市的治氣考核指標將進一步提高,任務將更加艱巨。
防治臭氧污染,南通能“躺贏”?
生態環境質量受內源和外因雙重因素影響,特別是大氣環境質量易受地理位置、氣象條件、區域傳輸等外因影響。
打開江蘇省地形圖,只見南通這座面積為80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東抵黃海、南望長江,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
濱江臨海的區位特點客觀上使南通市的大氣污染物易于擴散。那么,是不是基于這種先天優勢,南通市在臭氧污染防治方面就可以“躺贏”?
南通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負責人丁年龍告訴記者,并非如此。“南通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工業發展起步早,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以燃煤為主。2018年,其煤炭消耗量為1929.6萬噸,位居江蘇省第三;VOCs(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為102196.2噸,位居全省第四;機動車保有量超過200萬輛。市區沿江港口碼頭密集、火電熱電密布、船舶流量巨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很大,開發強度很高。”
南通市如皋生態環境監測站站長浦小軍說:“今年如皋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呈現向好趨勢。截至12月12日,我市PM2.5年均濃度和優良天數比例改善幅度在南通各縣市區中排名第二。但在總體向好的同時,今年我市臭氧超標天數不降反升。截至12月12日,我市全年已有超標天數49天,其中臭氧超標占73.4%,成為威脅全市優良天數比例的最主要原因。”
可見,復雜的形勢仍然給南通市防治臭氧污染帶來巨大挑戰。“今年夏季氣溫總體不高,降水量較大,未出現長期高溫晴熱天氣,但明年氣象條件難以預測,空氣質量中臭氧指標改善難度增加。在氣象條件和外來輸入因素無法控制的情況下,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治理,真抓實干,將人為因素發揮到極致,才能掌握主動權。”南通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申衛民表示。
內外污染源疊加,南通如何突圍?
12月15日下午,南通市攻堅辦和市大氣辦聯合約見全市部分大氣環境質量指標差于2019年的省控大氣環境監測站點執行點位長。約見現場,一片緊張氣氛。據記者了解,這些執行點位長被約見的原因無一例外是監測站點臭氧超標。
綜合各點位長對臭氧超標的原因分析,記者發現,主要原因各有不同,但集中在氣象條件不利、產業結構不合理、監測站點周邊污染源較多、VOCs排放重點監管企業無組織排放治理有待加強等方面。
而這些問題,也是整個南通市在防治臭氧污染上的“攔路虎”。丁年龍告訴記者,近3年來,南通市始終貫徹“控煤、降塵、治企、管車、禁燒、聯防”12字方針,狠抓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低VOCs清潔原料源頭替代、加強重點行業無組織排放治理等,堅持顆粒物與VOCs協同控制。同時,伴隨大氣污染防治逐漸深入,南通市織緊了專項整治行動之網,劍指關鍵問題,幫扶企業整治。
記者注意到,區域傳輸是導致部分監測站點臭氧超標的原因之一。臭氧是二次污染物,其形成以及升至峰值一般需要數個小時。監測表明,當前體物隨風輸送到源頭下風向的地方,臭氧會形成濃度高峰,導致臭氧濃度高過源頭所在區域。因此在長三角地區,城市之間伴隨不同風向的相互傳輸對臭氧濃度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
不利氣象條件疊加區域污染傳輸,的確加大了大氣治理的難度。但是南通市生態環境局明確“化壓力為動力,全力做好臭氧治理工作”,要求各地在這場戰役中把握主動權。
“從實踐經驗看,身邊有成功案例。”申衛民所指的成功案例是南通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遠川崎)等VOCs排放大戶的減排實踐。
中遠川崎的環保總監張海東告訴記者,這家公司位于虹橋站點西南方向1.4公里,在夏季極易影響國控虹橋站點的監測數據。“我們在鋼材預處理和涂裝等工序使用大量油漆,年均使用量約為5800噸(含稀釋劑和固化劑)。從2018年起,我們投資2865萬元,在VOCS達標排放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嚴排放標準。同時,在夏季晴熱天氣下采取白天高溫時段涂裝工段錯峰錯時生產的方式,取得明顯的減排效果。鄰近的虹橋站點臭氧超標天數2019年為34天,2020年為29天。”
在素有“船舶之鄉”美譽的南通市,中遠川崎的減排實踐并非個例。在其他行業中,也依然能找到很多這樣的例子。
今年11月30日,南通振華重型裝備制造有限公司購置的18臺環保性能優良的非道路移動機械批量啟用,消除了廠區作業機械“冒黑煙”的現象。這批裝置與公司投資近4000萬元購置的“四級緊密過濾+沸石轉輪+RTO”裝置共同守護大氣環境。
作為化工企業,南亞塑膠公司也是南通市區VOCS排放大戶,企業在源頭治理和高效末端治理設施建設上堅持“兩手抓”:從源頭上將部分生產線的油性溶劑改成水性溶劑,同時安裝了沸石轉輪+RTO裝置,用于末端VOCs和無組織廢氣處理,去除率可達90%以上。
沉著應對,堅持減排大方向不動搖
“我們要充分認識污染治理現狀。當前,我市化工、工業涂裝、家具等行業排放量仍然較大,且部分企業污染治理水平不高,廢氣無組織排放問題較為突出。如何實現靶向治理、精準治理十分重要。”南通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據南通市VOCs污染源解析數據,全市工藝過程源和溶劑使用源對臭氧生成的貢獻率達到55.9%,其中芳香烴等光化學活性物質是VOCs中需要重點治理的“活躍分子”。管住芳香烴,會對南通市臭氧“削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今年南通市把芳香烴作為VOCs治理的靶向目標,建立企業VOCs排放“指紋庫”,特別是在船舶制造、家具、工程機械、集裝箱、鋼結構、汽修等行業中大力推進清潔原料替代,全流程實施廢氣收集,高效落實末端處理,覆蓋涉VOCs物質的儲存、裝卸、使用、運輸和處置等各環節。南通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4月底前是實施臭氧治理的黃金期,南通市要積極推進“夏病冬治”,提高整治標準,解決污染治理從“有”到“優”的問題。
經驗表明,要實現區域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70%靠產業結構調整等根本性措施,30%依賴末端治理和管理。減排是硬道理,項目是硬措施。下一步,南通市將圍繞重點指標、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抓住減排這個當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牛鼻子”,有的放矢。
與此同時,丁年龍告訴記者:“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大氣治理往往是一個曲折改善的過程。我們在積極推動治污減排的同時,也建議進一步合理設置周期來考量一個地區的治污減排成效。”他解釋說,“基于同樣的污染物排放量,在不同年份的氣象條件下,污染指標可能會上下浮動10%,個別城市可能還會達到15%。所以一個地區有時盡管實現了減排,但是當客觀的環境容量變差,無法與大氣污染物減排相抵消時,仍會發生大氣污染過程。無論是臭氧還是PM2.5都是如此。但從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看,一個區域的氣象條件、區域傳輸情況總體是穩定的。所以在本地和周邊地區都在治理大氣的前提下,只要沉著應對,堅持污染物減排大方向不動搖,從較長周期觀察,一個地區的空氣質量一定會呈現出在曲折中逐步趨好的狀態,最終做到持續改善。”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