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機關事務管理局、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在麗水市遂昌縣高坪鄉舉行浙江省黨政機關等公共機構碳中和工作啟動儀式,拉開了全省以“綠色低碳,機關先行”為主題的公共機構“零碳”實踐行動大幕。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開展黨政機關等公共機構碳中和工作,主要目的是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作出的重要宣示,由黨政機關率先開展碳中和實踐,推動全社會形成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圍,助力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建設。”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王以淼說,通過公共機構“零碳”實踐行動,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宣示的同時,進一步拓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讓綠色成為浙江發展最動人的色彩。
“零碳”機關建設,浙江有序推進
雪后的高坪鄉,銀裝素裹,宛如白色的世外桃源。啟動儀式場外,藍綠相間的“踐行綠色低碳 機關示范引領”宣傳背景墻分外顯眼。
“目前,全省各級公共機構舉辦的大型會議活動參與人數多、社會影響大,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生態扶貧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碳減排和碳中和的潛力大、示范引導作用強。”啟動儀式上,浙江省機關事務管理局二級巡視員劉國均提出了推進浙江全省黨政機關等公共機構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建議。
黨政機關碳中和工作如何推進?如何順利有序開展?首先要開展“零碳”會議(培訓)試點。而事實上,浙江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在今年11月舉辦的全省公共機構節能管理人員業務培訓班上就已進行了“零碳”會議(培訓)試點。這個培訓班規模大概150人左右,經初步測算,在電力、交通、住宿等方面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共計60.36噸。為了抵消這些二氧化碳排放量,培訓班以每噸100元的價格購買了麗水市遂昌縣高坪鄉箍桶丘村林匯項目產生的碳減排量,從而實現了“零碳”會議(培訓)。
“我們向箍桶丘村支付了6000元,購買林匯減排量進行碳中和。”浙江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公共機構節能處副處長張彬表示,同時,省機關事務管理局還與遂昌縣人民政府簽訂了2021年會議碳中和戰略合作協議,購買遂昌全縣的碳匯減排量,以滿足全省所有公共機構會議全年的碳中和指標。
“我們希望通過2年-3年時間,采取節能減排、購買碳匯等手段,讓全省會議都實現‘零排放’。”張彬說。
此外,浙江還將施行“近零”公共機構標準化建設,發布《關于開展“近零”公共機構評定工作的實施意見》,建立“近零”公共機構評定運行機制,構建“近零”公共機構標準體系,出臺《“近零”公共機構評定規則》,規范“近零”公共機構評定標志的使用。力爭至2025年底,全省20家以上黨政機關達到“近零”公共機構評定標準。
碳匯資源交易,麗水先行先試
“眼前的這片林地,是我們箍桶丘村的一片杉木林。”啟動儀式后,參加儀式的浙江省直機關,以及麗水市、遂昌縣有關部門負責人乘上纜車,來到箍桶丘村碳中和基地考察調研。
高坪鄉黨委書記林慶雄指著杉木林介紹說,箍桶丘村碳中和基地包括2570畝的杉木林地和602畝的黃山松林,這些林木平均樹齡都在17年左右,是長勢最快的中齡林,可以保證未來十幾年有持續性的較高碳匯增量。
碳匯增量較高,而且可以延續十幾年,這是如何計算出來的?“今年,我市組織編制完成了《浙江省麗水市森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浙江省麗水市林業碳匯開發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并通過了國內權威專家評審。”麗水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雷金松表示,這一套方法學最主要的創新點就是通過評估麗水市整體的森林資源情況,確定了一個單位林地面積的碳匯基準線,碳中和林地的情況優于基準線就可以作為碳匯增量。
根據這一方法學,坐擁5.8萬畝山林的高坪鄉碳匯量為1.28萬噸,其中箍桶丘村為965.51噸。“這次我們就把全村一個月的林業碳匯減排量61噸,賣給了省機關事務管理局,換來了6100元的‘真金白銀’。”箍桶丘村黨支部書記張傳榮說,“每月6100元、每年73200元。錢雖不多,但是可以用于修建村里的養老服務中心等,還能幫助村民更好地樹立起保護生態的意識。”
碳匯資源“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可持續”, 箍桶丘村的實踐只是麗水基于自身林業碳匯潛力優勢,為碳匯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探索出一條可行路徑的有益嘗試。據統計,2019年,麗水活立木蓄積量約占全省總蓄積量的1/4,目前碳匯量就有174.52萬噸,潛力巨大,并且溫室氣體凈排放量為-135.23萬噸的負排放水平,基本處于國內最低數量級,已初步具備率先實現碳中和、爭創“中國碳中和先行區”和“零碳”城市的基礎條件。
“下一步,麗水將進一步發揮碳匯資源優勢,先行先試,建立和完善對接全省乃至長三角的碳交易市場,探索實現碳匯資源價值轉化和城鄉普惠式低碳發展目標的新渠道、新途徑。”麗水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周瑞琛說。
低碳生活方式,“零碳”不可或缺
碳中和、“零碳”實踐,除了購買碳匯,碳減排也是關鍵之一。“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不可或缺。”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綜合處副處長張莉說。
近年來,浙江各地廣泛開展“低碳日”活動、低碳環保嘉年華、低碳出行、低碳婚禮等豐富多彩的低碳活動,積極引導社會公眾自覺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全社會綠色低碳的濃厚氛圍。
交換綠植戒指、捐資種樹,沒有婚車、不辦婚宴……2017年,杭州低碳科技館舉辦了杭州市首屆低碳婚禮。在白色皺紙做背景、紅酒瓶軟木塞拼接裝飾物的婚禮現場,18對新人執手共宣誓言,用最質樸的方式牽手共度余生。
“我是一名科學老師,平時都在教導學生低碳、環保等理念,但我一直覺得只是用理論教育學生遠遠不夠,教師需要身體力行。”杭州市江干區培知學校科學教師萬雪琴說,正準備結婚的她看到杭州組織低碳婚禮,與先生商量后第一時間報了名。
2018年,杭州市第二屆低碳婚禮如期而至。在杭州低碳科技館中迎親,在杭州植物園內植樹,由五輛純電動零排放公交車串聯起行程,以植樹造林的方式抵消婚禮產生的碳排放量,50對新人舉行了一場“浪漫而不浪費,低碳而不低調”的婚禮。
“從2017年開始,我們每年都會舉辦低碳婚禮,而且參加的新人一年比一年多。” 杭州低碳科技館相關負責人說。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低碳婚禮,只是浙江社會綠色低碳濃厚氛圍的一個縮影。不用一次性塑料袋、每張紙雙面打印、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光盤行動……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經在之江大地上扎根生長,漸入人心。
“希望更多的社會主體、社會公眾參與實施碳中和,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的浙江擔當,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浙江力量、作出浙江貢獻。”王以淼說。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