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4日訊 據生態環境部發布,今年進入秋冬季以來,截至11月26日,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共發生6次區域性污染過程,只有2次是重污染過程,重污染過程次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50%。
今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隨著北方城市采暖季的陸續開啟,從中央部委到京津冀等重點區域各省市,合力打響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攻堅戰。
52城啟動重污染預警
今年秋冬季,隨著復工復產不斷推進,相應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也達到年度峰值。為有效應對可能出現的重污染過程,11月中旬,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區域預警提示信息。各相關省市積極開展聯防聯控,共有52個城市啟動預警,其中49個城市啟動橙色預警,3個城市啟動黃色預警。各預警城市按照最新修訂的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根據各企業績效分級水平,采取差異化減排措施,做到“問題精準、時間精準、區位精準、對象精準和措施精準”,實現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努力改善區域空氣質量。
與此同時,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生態環境部派駐各城市的強化監督定點幫扶工作組對各地重污染應對措施落實情況進行重點檢查幫扶。
據初步統計,11月中旬預警期間,監督幫扶工作組共檢查減排清單內企業2407家,發現有167家企業未落實應急減排要求,474家企業未制定或修訂“一廠一策”應急減排預案,38家企業預案不符合《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應急減排措施技術指南》要求。其中,山西呂梁和河南開封兩個城市問題比較突出,未落實減排措施的企業占比分別為32.5%和20.5%。
重點區域加碼防治力度
作為全國PM2.5濃度最高的兩個區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均為其他季節的2倍左右,期間重污染天數占全年95%以上。根據生態環境部此前印發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為了全面完成藍天保衛戰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生態環境部明確,在今年采暖季,在保障能源供應的前提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要基本完成平原地區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基本建成無散煤區。各城市還需要完善動態管理機制,實現“散亂污”企業動態清零。
此前更早的10月13日,山西省省長林武在全省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推進會議上表示,要全面完成試點城市國家備案改造任務,實現平原地區生活及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加快清潔取暖改造工程掃尾,落實好天然氣(煤層氣)、電力供應和熱源保障措施,加強潔凈煤質量管控。
10月1日至11月26日,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共出現輕度及以上污染的天數為445天,比2019年同期減少94天,減少17.4%;比2015年同期減少231天,減少34.2%。優良天數增加了94天,優良天數比例為72.1%,比2019年同期升高了5.9個百分點;比2015年同期升高了14.8個百分點。
重點行業加強監管
鋼鐵、水泥、焦化等重點行業一直是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限產減排的重點。生態環境部征求意見稿中明確,2020年12月底前,力爭完成2億噸鋼鐵產能超低排放改造。其中,河北省完成1.1億噸,天津市完成1200萬噸,山東省完成4000萬噸,河南省完成1300萬噸,山西省完成2000萬噸,陜西省完成600萬噸。各省(市)至少樹立1-2家鋼鐵超低排放改造示范企業。
作為鋼鐵重鎮的唐山市發布2020年-2021年秋冬季工業企業日常減排措施的通知。從限產時間來看,唐山此次秋冬限產執行時間為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合計182天,較上年增加16天。
記者從生態環境部獲悉,今年將實施績效分級的行業從15個擴大到39個,針對不同行業的不同生產工藝,確定不同分級指標。在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環保水平高的企業可不采取或少采?。ㄍ#┫蕻a等措施,環保水平低的企業則需依法加大減排措施力度。對于保障民生、保障城市正常運轉或涉及國家戰略性產業的工業企業和重大工程項目,可在嚴格流程認定的前提下列入豁免,在重污染預警期間可正常生產經營。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2020—2021年秋冬季是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第4個攻堅季,事關“十三五”規劃和打贏藍天保衛戰圓滿收官,各地要持續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
(來源:中國新聞網)